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朱选祥 《北方经济》2012,(12):15-17
新中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战略阶段:以工业化为主导,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阶段;以改革开放为主导,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协调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基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力地贯彻落实和丰富补充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信息》2007,(15):24-25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完成“封顶”,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新格局迈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强劲的喜人态势,正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必然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艰巨历史性任务。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本质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抓住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把握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区域协调发展助推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需要打造体制、机制“杀手锏”。  相似文献   

4.
毛艳华 《南方经济》2018,37(12):129-139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粤港澳区域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跨境合作,这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对现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障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异质性制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要素跨境顺畅流通、区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成功的异质性跨境合作模式,欧盟基于要素便利流动、市场体制接轨、多层治理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湾区市场体制对接,消除要素跨境流通障碍,强化湾区跨境政策协调,形成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各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日益加快,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和互动效应逐步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珠江—西江经济带将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与合作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受到行政分割的制约日益明显,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依靠政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内在稳定性。政府间加强合作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佳选择,而区域整体性治理模式则是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的有效途径,但要以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为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九五”后期以来城乡劳动力就业中出现的“竞争-互补”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目标上存在的差异。论述了经济转轨阶段的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与我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行政体制密切相关联的。从增强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竞争性,促进两类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目标出发,国家在宏观配套政策方面应着重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
走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论区域发展战略的变迁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朱智文(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兰州,73007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区域经济由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阶段进入了非均衡(即梯度推移)阶段,随后,区域经济增...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迅速发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新趋势。积极倡导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调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新方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基本特征1.东北亚经济合作滞后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在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以及韩国的GDP约占东亚GDP的90%,但中日韩经济合作滞后于东盟国家。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经济一体化,其实质是乡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纵观当今世界,城乡一体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党中央实行市带县体制,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受到强烈冲击,城乡一体化道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经济联合的深度和广度必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合必须顺应这种形式,因势利导,使城市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相互份进.共同发…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力量的推动下,环渤海地区"飞地经济"模式已经起步,跨省市"飞地经济"合作已经被提到了国家发展层面。如何进一步深化环渤海地区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合作,充分发挥"飞地经济"模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需要按照政府间合作治理的要求,完善合作机制,有效引导并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的转轨,国家区域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之中。这期间,中国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向西推进的平衡发展阶段(1949~1978年)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分布畸形,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一隅。  相似文献   

13.
论体制转轨过程中非国有经济的社会效应陈志安,冯继康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非国有经济异军突起,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目前非国有经济正呈现出旺...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地缘政治时代过渡到地缘经济时代后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东亚国家需要积极推动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在此进程中中国应有明确的应对策略。要有长期的系统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注意所参加的几个国际区域合作组织的相互协调与补充;应支持东盟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推动中、日、韩的合作。还应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要素推动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兴化 《开放导报》2006,(6):79-81,96
从产业特征、空间布局特征、体制特征及区域合作特征等方面看,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存在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本文认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通过政府协商的途径启动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所构建的政府协商机制要能够保证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确保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体制转轨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来自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内蒙古东部地区(简称蒙东)与东北三省(简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目前政府干预行为过重,长远来看,市场是根本力量。经济、空间与制度机制是区域一体化的三个基点,它们均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范畴内有所体现。原因是:经济一体化依靠互补性反映供需的双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对区域信用一体化面临合作治理的困境,需要构建区域信用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机制,形成整体性的治理网络和联动机制.把信用长三角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信用一体化、区域信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适用于长三角区域信用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区域信用治理与区域法治建设的协同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8.
浙江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新格局,为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迅速,欧盟东扩、东盟10 3合作等世界区域经济合作日渐兴盛:与此同时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开始进入发展期。区域经济合作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由区域向全国  相似文献   

20.
六个观点 一、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有利因素 1.体制问题。在计划经济主导的年代,在条块分割的体制框架下,依据计划经济的规划思路,是不可能解决计划经济本身所造成的难题的。“十五”规划,我国坚定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为区域经济协调整合提供了体制性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