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溪 《商》2014,(33):119-119
文章围绕日本企业的寒暄礼仪这一课题展开论述。首先简单阐述了日本的寒暄礼仪,紧接着从初次见面、上下班等方面分析了寒暄礼仪在日本企业中的具体表现。了解日本企业寒暄礼仪对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叶檀 《商界》2010,(3):98-99
日本丰田“召回门”事件以后。中国国内企业出现了不少嘲笑日本企业的声音,但笔者认为,中国企业还不到嘲笑日本企业之时。日本丰田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并不意味着日本整个制造业都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相反,丰田产品问题导致整个日本制造业都在反省。这种举一反三式的整个制造业的反省,应该有助于日本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刘红 《商业研究》2007,(9):179-181
人为低利率政策是日本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刺激了民间部门的发展,特别是通过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从金融层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其形成强的路径依赖,未能随着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及时地被废止,不仅助长了泡沫经济的形成,而且最终导致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4.
日本企业文化特征及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洪倩  李岩 《商场现代化》2007,(21):308-309
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日本企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文章通过分析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和我国实际,旨在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逐步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振兴我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焦阳 《财经界(学术)》2013,(24):270-272
50年代初开始,日本企业在事务与管理部门引入商用化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办公,日本远程办公初期形态出现。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宽带技术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远程办公的基础环境与基础设施得到本质上的改善,「远程办公」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的青睐。2010年日本『远程办公白书』发布的数据中了解到,日本国内使用远程办公的就业者人数达到全体就业者的16.5%,周8小时以上使用远程办公的劳动者人数占总比率的15.9%,自营业者人数占全体总人数的约20%左右。另一方面,2000年开始,在使用远程办公实现就业增长的同时,日本女性劳动者的非正规雇用比率明显上升。本文以日本女性就业形态的变化为中心,对日本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远程办公与女性就业形态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马振贵 《广告大观》2010,(10):65-65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做商务,营销作为商务非常重要的环节,已经走在移动商务最前沿。据悉,2010年全球无线营销市场达到111.8亿元,地区区域市场我们看到日本无线营销市场从2005年占网络营销整体的7.63%,在2010年以后达到12.07%,在2011年达到12.53%,日本无线营销市场发展展示无线营销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形势和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日本经济同样受到严重的冲击。本文从人力资本、生产、贸易等角度阐述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的战略部署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企业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趋势,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日本金融厅等,已开始着手研究2011年度以后引进国际会计标准。国际会计标准以欧洲为中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采用,美国也宣布将采用这一标准。业内人士认为,采用自主会计标准的日本有可能孤立于世界,将来在欧洲等地区日本企业筹措资金会变得困难。通过引进国际标准,将有利于日本企业在全球开展业务。  相似文献   

9.
解读日本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可以看出,日本企业的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大营销组合策略是日本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日本消费市场的变化和流通业调整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贵 《消费经济》2001,17(4):44-46
在经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消费市场极度高涨以后,日本消费市场从1992年以来陷入持久的低迷状态,消费市场的低迷不仅是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反映,也是经济不景气的推动力,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形势的恶化与企业改组的频繁发生都是在消费市场的特定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不认识当前日本流通市场的状况就不能认识日本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日本是世界造船大国,1956年造船产量超过英国以后,长期以来一直位居世界造船国家之首。近些年,虽然韩国造船工业的突起,对日本形成的威胁越来越大,但是日本在造船技术、管理等方面仍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二战以后,日本造船工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从战争的废墟上崛起,并长期垄断世界造船霸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的民族精神、国民素质以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分不开。日本造船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非常重视人的因素,重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激发人的潜在能力,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终身雇佣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对家的理解有很多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异。家文化是日本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石。家文化不仅存在于日本的家庭生活之中,并且拓展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本文通过分析家文化特征及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体现,探讨日本人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研究日本企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赵磊  曹乾 《商》2014,(2):216-216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借助良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我国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众所周知,现阶段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树淼 《国际贸易》1995,(3):13-15,8
一、日本亚太经济战略的演变 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化经济的实现,用了100年时间。在这期间,日本一直奉行“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明治维新以后的20年里,日本在原先幕府闭关自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借鉴西方经济的新经济体系,使日本的工业化基础逐渐得到巩固,挤进了世界列强的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发展更快,到20年代末期已成为工业化国家。此后,日本重工业蓬勃发展。二战以后,日本仍然没有放弃“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在美国占领的改造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很快结束了战争后的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5.
胡杨 《中国市场》2014,(37):121-121
本文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影响因素和特点两个方面的分析,说明日本企业的成功,和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推动了日本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增长。我国企业应当将日本企业文化同我国国情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推动中国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简单进入到丰富多彩 1980年代以前,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音响生产基地和供应商,掌握着汽车音响的核心技术,到目前为止,日本的SONY、JVC等公司还在这个领域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80年代中后期,全球汽车、音响生产基地开始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以后的10年里,汽车音响又从亚洲“四小龙”登陆上岸,进入中国大陆。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新兴的汽车音响企业有日系和韩系企业之  相似文献   

17.
《商》2015,(25)
日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长寿的企业,也是世界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日本的长寿企业非常重视经营理念。其作为企业的主心骨和向心力对日本长寿企业的存续与发展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顾客至上主义、奉献主义、重视本业主义和品质至上主义是其共同的特点。这些经营理念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企业经营的指南针。而这正是日本企业得以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特别在人力资源管理发面,被认为是东方模式的代表。以终身雇佣为基础的企业内部培训是日本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外来风     
《中国市场》2010,(17):12-12
<正>日本发展救灾食品产业位于日本海沿岸的新潟县是日本最大的稻米产地。依托原材料丰富、食品加工业发达等优势,大力发展救灾食品产业,为日本在灾害发生时保证食品供应作出了贡献。潟县鱼沼市的FORICA食品公司也是生产救灾食品的企业。该公司生产一种"救灾米饭",在打开包装以后,把发热溶液注入发热剂中,发热剂很快就能发热,加热装在塑料袋里的米饭,使米饭达到新鲜出锅的水平。除白米饭外,"救灾米饭"还有咖喱饭、牛肉饭、麻婆豆腐饭等多种口味,老少咸宜。  相似文献   

20.
《商》2015,(9)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就开始了成规模的引资活动,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尤其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更加致力于扩大对外资的引进。时至今日,不仅日本政府的引资政策在逐年改变,而且日本国内国外的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投资环境进行全面且详尽的分析,以此来保证中国企业能够顺利进入日本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