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经济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信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同时信用制度不完善,导致契约的不完全性在我国尤为突出,大大降低了信用市场的运作效率。因此,完善我国信用体系。一方面要以明晰产权制度为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法制逐步完善的今天,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社会化的食用服务体系,解决法律和道德都有无法解决的“信用危机”问题,推动市经济向信用经济阶段过渡。“信用中国”主要收集整理分析海量数据、责任数据、政府数据、分析数据四大类信用数据,在国内的国际都处于领先的态势和领先的技术。信用体系不应由政府来建立,而应该由市经济的主体企业来建立,因为这完全是一种服务业务。WTO将至,提高信用意识为参与竞争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徐海锋 《中国工商》2004,(4):134-138
一旦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信用体系诚信标准》落锤,凡是继续玩“信用缺失”游戏的企业,极有可能会上“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信用体系黑名单”。  相似文献   

4.
信用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定海神针”般的基石作用。入世后,中国正在进入信用经济的时代。对于在商品经济海洋中刚刚学会弄潮的中国企业而言,加强信用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以企业信用为切入点,剖析目前企业信用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就入世后加强我国的企业信用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石慧 《上海商业》2006,(7):89-90
随着在中国逐渐确立市场经济,信用二字可谓妇孺皆知,但信用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信用的应用领域上划分,信用可以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投资信用、个人信用,国家信用五种主要形式。而其中的商业信用的概念之定义很多,但核心内容是:一方基于对另一方的信任,以对方做出在将来某一个时间进行偿付的承诺为前提,向对方转移物权的行为。在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一是“偿付行为发生在将来”,二是“物权原所有者对对方信任”,三是“物权的新主人做出将来偿付的承诺”。体现在商业行为上,对信用的狭义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延迟付款”或“赊销”。因此,对方能否实现在将来的偿付,便是风险的所在了。  相似文献   

6.
朱冬梅  易永珍 《商业研究》2004,(18):104-107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不讲信用的经济肯定不是市场经济,目前弥漫全国的信用危机就像“血症”一样侵蚀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肌肤。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机制来净化改革中太多的不和谐的音符,充分发挥信用的作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有关“产权”、“交易成本”的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的相关原理,分析了目前我国信用制度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信用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强生门事件再次引起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的重视,为什么已经占据市场主体的知名品牌频频爆出质量丑闻。本文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探究企业失信的经济,法律,道德原因,并通过完善信用数据库,建立以道德信用为导向、以经济信用为根本、以法制信用为保障的的全面信用管理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公开,促进信用需求,提高政府监管的威慑作用,促使企业进行长期博弈,并最终选择守信策略。  相似文献   

8.
闵远光 《商业研究》2004,(18):108-113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秩序,能够促进生产、投资和消费,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调控宏观经济,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关系扭曲,社会交易成本增加,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瓶颈”。构建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创造一种适应并规范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规范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有效约束信用行为,以提供经济发展的信用保障,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信用方式进行销售。赊销已成为很多行业的惯例,这表明中国正在进入信用经济时代。信用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信用”取代“货币”成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相对于购买力过剩,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8月17日,中国诚信法治保障论坛暨全国诚信建设制度创新事例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工商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玉亭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刘玉亭强调,全国工商系统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立足职能,以建设“国家经济户籍库”和公众服务平台为重点,扎实推进市场主体基础信用信息“内联内用”和“外联外用”,不断夯实信用监管基础,不断创新信用监管机制,不断提高监管服务效能,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模式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信用基础缺失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极不利于我国消费经济的顺利实施。因此,构建个人信用体系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重要意义。西方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有三种模式:完全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操作模式,完全由市场操作模式,会员制模式。借鉴西方国家个人信用体系构建先进经验,本文认为,适合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模式应该是: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即采取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以股份制资信公司为支撑,以现有信用中介公司为主体,以地区会员制为框架的全国个人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2.
信用制度不是简单独立的体系,其发展会随着社会制度和经济环境等因素呈现不同特点,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对信用制度的研究和建设也逐步深入。可以说市场经济是经济主体间的信用关系所维持的,然而就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与法治现状来看,空白的信用制度显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结合中国的国情,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信用管理体系是一条有效的信用制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我国目前经济信用及信用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给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的危害来论述如何重建信用。重点研究在实施“重建信用”各项具体方式、措施时应首先考虑的出发点和应达到的目的。基本结论是:产权是信用的基础,法律制度是信用的保障,而产权制度的设计确立。法律制度的制定又离不开我们对“公民”整体品质及道德水准的判断,即重建信用的道德水准要切合“人本”的实际。一切关于如何克服我国信用方面的问题或者说重建信用的相关措施、办法都要基于这三方面考虑——把产权、法律、道德三方面作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王志斌 《消费导刊》2014,(7):103-103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系统是全社会征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数字图书馆通过使用信用管理系统来对用户信用进行分析整合管理,其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利用观察法、调研法、个案研究法分析数字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体系的内容,并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来论述数字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依据PDCA四阶段质量控制理念,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传统图书馆已经运行的积分制用户信用管理和共享用户信用管理系统的方式来构建用户信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晴 《中国物价》2005,(3):46-4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信用经济,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是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以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为切入点,营造有利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信用环境,对于最终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日本、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展了信用担保业务,积累了一定经验,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对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信用担保业务,  相似文献   

17.
重建信用 从政府做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平 《商业研究》2003,(16):88-90
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机制转轨时特有的现象。信用缺失与我国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有密切关系。重建信用中国 ,要从政府做起。只有政府履行公共职能 ,从越位的地方退出来 ,在缺位的地方补位 ,明晰市场经济主体产权 ,保持政府在市场利益主体之间中立、公正的立场 ,制定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和惩罚失信行为的法律制度 ,严格司法、执法 ,使守信者得利 ,失信者失利 ,信用中国才可能重建  相似文献   

18.
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缺失状况仍非常严峻,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已构成对经济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外经贸财会》2006,(11):29-29
组建并完善信用管理部门职能 综观“长虹事件”前后,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企业信用管理的必要性。如果长虹有一套成熟的信用管理体系,从信用的角度来评估美国APEX公司,情况也许会不同。  相似文献   

20.
信用、道德与法制楚庭训,白云路,李振康信用,在传统的经济学中,其内涵是有缺欠的。过去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在论著中都把信用解释为:“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即仅把信用视为一个经济范畴,换句话说把信用视为没有“含德量”的经济范畴。本文认为,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