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同相对性是传统民法的一项基本制度。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恪守严格的合同相对性原则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因而我国法律通过一些规定,在立法上突破了合同相对性的限制。这些立法上的规定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锦强 《金卡工程》2009,13(12):105-105
利他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形态,是对合同相对行原则的突破,因其特殊的制度价值,被许多国家的立法或判例所确认。我国在《合同法》以及一些单行法中均有关于利他合同的规定,但是由于涉及第三人的利益,利他合同的法律效力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对其制度价值的考量,准确把握利他合同的法律效力,使其在实践中得以更好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李静 《中国外资》2013,(24):174-175
《合同法》第121条规定的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违约中未对“第三人”的范围加以界定,致使对其理解有所争议;学界大多采限制说,司法界则基于合同相对性原则排除第三人的责任或以第三人原因抗辩,但也并非不做任何限制地加以适用。《合同法》第121条的适用,可以通过第三人原因构成不可抗力、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合同中、第三人侵害债务人人身或财产权(包括债权)等情形下予以排除。在因第三人引发的安全保障义务问题上,目前只能在现行责任竞合理论的背景下,由当事人自己选择是提起违约之诉还是侵权之诉,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诉由进行审判。  相似文献   

4.
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生效的必备要件之一,第三人过错同表意人过错一样,会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意思表示真实原则,但对第三人过错制度却未加规定。文章通过第三人过错的概念入手,考察世界各国对第三人过错的立法现状,最终提出我国设立第三人过错制度的重要性,并就我国设立第三人过错制度提出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5.
孙校娟 《金卡工程》2010,14(9):166-166
第三人侵害债权是否构成侵权,是近年来民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加以规定,而是严格坚持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于是当债权人的债权遭到第三人侵害后,债务人无法清偿债务,债权人无权向第三人求偿,债权人受到侵害却无法得到法律的救济,这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十分不利。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三人侵害债权构成侵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杨浦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3):99-111
以义务主体特定与否之标准,将权利划分为相对权与绝对权,造成了无法说明债权人与第三人之相互作用关系的根据与内容的局面。为填补这一漏洞,债权物权化以合同相对性原则之例外的身份被提出。然而,债权物权化可划分为广义债之关系物权化与狭义债之关系物权化。法律构造上,前者实为合同的法定概括移转,后者则是债权的一般性担保手段,所涉合同权利义务均未指向第三人,并非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自反而缩,合同相对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应以旨在实现履行利益之合同权利义务为限。反之,辅助实现履行利益以及以固有利益保护为目的之义务不单指向债务人,第三人亦应有此负担。基于此认识,既可破除债权物权化之迷思,又可建构第三人对合同当事人负有行为义务之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其真 《金卡工程》2009,13(11):196-196
作为对传统民法理论上债的相对性原则的突破,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最早源于英国的判例法。我国现行立法中并无具体条文明确规定第三人侵营债权制度,司法实践中仅以《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作为解决第三人侵害债权问题的依据。随着市场经济关系不断复杂化,仅依《民法通则》第106条进行调整目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因此,笔者主张在我国立法中引入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本文即旨在分析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具体构建。  相似文献   

8.
杨娜 《金卡工程》2009,13(9):100-100
关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又称"利他合同",韩世远称其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学者们的称呼不一,但都是指有将合同权利直接归属于合同当事人之外第三人内容的合同.对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其民法典中均有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9.
<正>显失公平制度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体现,反映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对合同自由的限制,以保证合同双方在完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完成交易,订立和履行合同。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有关于显失公平制度的规定,且都将显失公平合同的法律效果界定为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当事人可通过  相似文献   

10.
郑春见  马英杰 《金卡工程》2010,14(3):165-165
本文分析了我国法律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规定存在的若干弊端,考察了第三人制度的起源,分析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意欲解决的纠纷的本质特征,并提出:当案外第三人的行为是本诉被告免除或减轻其责任的充分条件时,案外第三人具备成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事实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责任保险合同作为一类特定的民商事合同,必然受到合同一般性原则的约束。早期的民商事合同只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效力,严格受到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约束,因此早期的责任保险合同将第三人排除在当事人之外,不与第三人发生基于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此与责任保险保障第三方利益的根本目的是相背离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不合理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世界各国在多个领域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合同相对性原则进行了突破,而责任保险合同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代琴 《保险研究》2015,(12):98-106
由于我国民事法律中尚未确立利他合同具体内容,在实践中对利他合同相关利益主体权利的保护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保险法》第15条中投保人任意解除权的行使可能损害利益第三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期待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原拟在“保险合同法解释二”中对该条内容做出解释,但因争议较大,最后颁布时删除了此内容。保险法学界对该条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态度,肯定说认为,投保人是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按照合同相对性理论,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权应不受任何限制。而否定说认为,保险合同是利他合同,与其他一般民事合同有一定的区别,投保人的任意解除行为可能损害利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其权利应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对国内外利他保险合同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投保人任意解除权并对《保险法》第15条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许孟 《金卡工程》2010,14(1):103-103
一、代位权制度的价值与物权不同,债权具有相对性,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债权人只能请求债务人履行,原则上不及于第三人。但是,当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行为危及到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时,法律设置了保全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法律制度,允许债权人对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行为行使一定的权利,从而排除  相似文献   

14.
杨征宇 《中国保险》2003,(10):40-42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虽然,国家在制订《保险法》时专门设立"保险合同"一章,对保险合同的订立、履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整规范,但保险合同作为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合同,还应该遵循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我国《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正确处理保险合同纠纷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依据.笔者希望通过《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规定,结合保险实践,就《合同法》在保险合同中的适用问题,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15.
古典契约理论认为合意是所有契约关系的基础,契约义务的产生以有效成立的契约为前提,无契约即无义务。在古典契约理论以合意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封闭的逻辑体系中,并没有后合同义务存在的空间。耶林的缔约过失责任的思想,开始打破这种封闭的契约体系,提出了合同义务的向前扩张——先合同义务,揭示了后合同义务理论产生的历史源头。自19世纪末20实际初,随着诚实信用原则的崛起和关系合同理论的发展,后合同义务,这种法定的附随义务作为一个崭新的法律概念随之确立了在合同法上的牢固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园园 《金卡工程》2010,14(8):210-210
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有悖于传统法理,因为依照传统理论,第三人的索赔请求不应当直接向该保险人提出。但是,由于海上责任保险越来越注重保护公众利益,保护第三人的权益已经成为某些海上责任保险的设立目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国际保理合同的法律基础是指兼具委托代理、债权转让、债权质押、贸易融资和保证担保法律特征的保理合同关系。本文认为我国国际保理合同法律制度缺乏系统性,应当在《合同法》中设立保理合同专章,对保理合同项下的债权转让作出特殊规定,以完善我国国际保理合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以下简称《合同法》)已于 1999年 10月 1日起实施。新的《合同法》 ,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借鉴了国外合同立法的先进经验 ,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合而为一 ,充分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在立法的先进性、科学性、统一性等方面 ,比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合同法》的实施 ,对保障银行资金安全、规范银行各项业务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尤其在合同效力制度、合同履行抗辩制度、合同的终止、债的保全以及违约责任制度等条款对银行的债权保…  相似文献   

19.
第三人侵害债权绝对权与相对权竞合时,侵害绝对权应吸收侵害相对权。在范畴界定上,不应仅限于侵害合同,可以作扩大的解释。当第三人构成侵害合同债权时,对合同法上财产责任的扩张应扩及到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20.
万铖城 《金卡工程》2010,14(3):135-135
随着商事交往的发展,在仲裁理论研究中有观点认为,仲裁应和诉讼一样,设立第三人制度。而由于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存在一系列差异,在进行仲裁时不能一概援用诉讼的相关规定,必须加以区分。本文从仲裁内在的原则以及设立第三人制度的目的出发,通过比较国际上一些通行的作法,结合我国诉讼和仲裁立法与实践,一起探讨在我国仲裁程序中设立第三人制度的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