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面临双重挑战当前的有关研究文献一般认为,加入WTO后,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零部件工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袁明鹏和万君康,2000),如关税减让、国际化趋势增强等。笔者认为,仅仅认识到这一种挑战是不够的,汽车零部件工业本身所发生的变化,如配套体系、系统供货、电子技术上的新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是一个新层次上的挑战。这两种挑战第一种由产业外部环境引起,主要是来源于关税的逐步降低和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第二种来源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部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体现为整车和零部件之间新型配套关系的形…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步伐日益加快,关于保护民族工业的话题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的汽车工业,更成为争论的焦点。观察家们一致认为,汽车业是中国未来加入WTO受冲击最强烈的行业之一。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为中国汽车业逐步开放留下了一个5-6年的缓冲期。不知道是因为觉得还有这五六年的缓冲期所以还可以继续悠闲一阵,还是因为焦虑压过了一切、至今未见国家权威部门公开出台中国汽车业的应对方略。消费者清楚地选择了等待——实际利益的需求远远超过胸怀全局的理念。本来就不愿一味青睐国产轿车的公众盼只盼“缓冲…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后我国汽车工业形势分析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全球汽车总产量分别为5405万辆,5193万辆和5470万辆,我国汽车总产量分别为158万辆,163万辆和180.3万辆,分别列世界第11位,第10位和第9位。1998年和1999年全球轿车总产量分别为3733万辆和3866万辆,我国分别为50.8万辆和57万辆,分别列第14位和第13位。所以,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是汽车生产大国。年产50万-150万辆经历的时间,国外十大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平均为9.5年,中国为5年(1991-1995),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995年中国就具备年产240万辆汽车的能力,目前的生产能力在280万辆以上,其中轿车100万辆以上。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太慢。另外,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潜在的汽车市场。  相似文献   

5.
一、福建省建筑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福建作为国家对台战略的“前线”,失去了大量安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机会,使福建建筑业先天给养不足,加上行业管理上的其他一些原因,目前全省建筑业呈现规模小、效益  相似文献   

6.
潘娜伶  张伟 《经济师》2000,(12):55-56
加入WTO对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扩大国际技术与经济合作 ,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十分有利。对于我国轿车工业 ,其影响则是双重的。以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是我国确立的支柱产业 ,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与辐射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据经济学家最保守估计 ,轿车工业产值每增加 1单位 ,相关产业至少增加2 .6 7个产值单位 ,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轿车工业。然而 ,与轻工、纺织等其它行业相比。轿车工业不是我国的优势 ,因此 ,加入WTO对我国的轿车工业更具挑战性。从世界汽车工业现状来看 ,由于近十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引起汽…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TO是中国近几年经济生活中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几乎每个人都在讨论它。当入世的步伐逐渐加快时,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自己的产业优势究竟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还要做好哪些最必要的准备?我们的企业是否做好了入世上的心理准备?本文将就入世后对我国企业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入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入世对企业的短期直接影响 1.出口障碍减少、机会增加,便于扩大企业出口。贸易自由化原则是世贸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限制和取消关税…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及利弊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
加入WTO给我国汽车工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内汽车工业的兼并、重组、联合,我国汽车工业理当奋起直追,扬长避短,积极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与汽车工业的进出口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与中国涉外税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情势下,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仅存在时间问题,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根本宗旨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秩序的国际贸易体系,一旦加入WTO,在关税、货物、劳务、国外投资等的叔叔外税收待遇问题上,必须遵循相关的框架原则,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当前的涉外税收制度是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备、国内国际市场没有完全接轨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内外经济往来的进一步密切,现行的涉外税收制度在具体层面上,已尼凸现其弊端与矛盾。  相似文献   

12.
长春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是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汽车产业对于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和升级,对于长春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产业将直接面对入世的新形势,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与世界范围内市场竞争的挑战。正确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加入WTO,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外商投资热潮。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对我国民族经济的冲击将是前所未有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入世后引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出现的新变化,从而早尽拟定对策。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恢复性增长,全年合同外资金额626.6亿美元,同比增长50.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7.3亿美元,同比增长0.9%。2001年1月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8%和对%。这预示着我国利用外资在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后将进入一个新的上升轨道。 加入WTO对我国吸收外资的正面影响将大于负面影响,有利于我国扩大吸收外资规模。“九五”期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年均约425亿美元,“十五”期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将比上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吸收外商直接…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显萍 《发展研究》2001,(8):24-25,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的外贸出口1999年居世界第9位,进口居11位,属于世界贸易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出口水平低,所以虽然算得上世界贸易大国、出口大国,却算不上贸易强国、出口强国。据瑞士洛桑国际研究所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中国排名次序为第31位。这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即将加入WTO,在中国企业与外国同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直面竞争之时,谋求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综合优势显得尤为紧要和迫切。本文仅从入世后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1、资金、技术、人才的逆向流动与流入瓶颈问题。从西部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看,土地和劳动力过剩,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特别缺乏。总体上讲,资金、技术、人才,特别是企业家等这些西部稀缺的要素,越是随着西部开发的市场化发展,越有可能发生净流出,而不是净流入,这将是影响西部大开发及其经济成长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从3个方面分析了加入WTO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从5个方面论述了加入WTO我国房地产业可考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在给中国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的水电行业也是如此。中国欣欣向荣的水电业是国外水电设计咨询巨头们觊觎已久的一块大蛋糕;而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的中国水电设计咨询部门亦想在国外的水电市场上一展  相似文献   

19.
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框架的制定,是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在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方面的重大突破,是关贸总协定领导的世界贸易体制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的广阔领域延伸的一大标志,这一发展大趋势,必将给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带来冲击性的影响。WTO对工程咨询业的规定主要有《服务贸易总协定》和《政府采购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其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发展中国家的更多参与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逐步自由化原则。《政府采购协议》简称GPA,在其序言里确定了非歧视原则、透明度…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生产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创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以来,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通用汽车、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尼桑-雷诺等和本田、宝马、PSA标致-雪铁龙标致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联合、兼并、重组,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在外资纷纷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同时,我国民营企业也借WTO之风向汽车产业挺进,如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2003年美的、奥克斯和格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