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和谐理论是一种顺应新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和谐理论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由此界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好办法——“三抓”。在采访过程中,安平镇党委书记张文足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何谓“三抓”。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一个摆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坚持和谐的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唯有如此,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5.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体育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通过分析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对宁夏体育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旨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8.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建设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矛盾加剧,社会、文化环境薄弱,商品市场混乱,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前乡村建设总体现状:农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优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针对当前现状,对照新农村建设五个标准,深刻探讨,查找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要求,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综合体是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和新发展,针对四川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际,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决策。然而在实践中往往被误解成新农村建设或者新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经历从品牌的认知、实践到品牌的品牌这“三步曲”,即学习品牌知识、创立自有品牌、品牌整合升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理解和谐团队的内涵和内容,从团队成员和企业管理两方面分析了团队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并从和则与谐则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最后构建了和谐团队的基本模型。和谐团队建设的研究,对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和谐发展必将成为全国各大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日常工作的重点。班级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班级的和谐建设要作为学校在日后发展的中心工作来落实。和谐班级的建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政策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探讨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业投入、农民增收,基层民主建设和农村新风尚等方面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内容和指标所组成的完整、统一的体系,其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品牌建设“三步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经历从品牌的认知、实践到品牌的品牌这"三步曲",即学习品牌知识、创立自有品牌、品牌整合升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内部审计有它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其中之一就是内部审计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要把违法违规审计纳入到效益审计中去,最后落实到提高效益,提高管理水平之上。 相似文献
20.
在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苏州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围绕生产发展,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措施。综观苏州的农业,虽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是逐年下降(这是必然的);但是从领导到群众在实践中也认识到,由农村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带来的以户为经营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同苏州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同苏州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乃至国际化和都市化农业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种不适应将会更加突出。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农业向适度规模发展、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这是苏州提出的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