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将摒弃20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或者零碳经济时代的人类社会动力将主要依靠来自大自然的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等无污染、无排放的清洁能源。能源的革命可能为人类进入生态文明开辟一条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2.
李理 《企业导报》2015,(3):63+6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正日益加快能源产业战略转型的步伐,发现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当务之急。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备诸多优势,其发展必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同时,它也是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当前新能源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了新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德国需要按照"塑造技术就是塑造未来"的原则,针对社会、企业和国家,采取更加综合的政策措施,包括从促进追求技术发展的热情、创造创新友好型环境到具体推动企业创新活动。大量的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是隐藏的冠军,因而新的创新理念特别重视中小企业。德国的创新能力是德国经济保持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国最大的强项在于技术创新,即新技术进入市场、成为新产品。  相似文献   

4.
李恩平 《企业经济》2022,(12):22-30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替代转型加速,太阳能、风能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新能源,但太阳能、风能资源质量分布并不均衡,弱质资源区依赖本地资源开发的能源转型困难。本文以江西为例,研究了太阳能和风能弱质资源区能源转型战略选择。太阳能和风能弱质资源区与优质资源区之间存在显著资源质量差异,导致跨区新能源开发显著的收益差异,跨区新能源开发调送可能获取丰厚的度电净收益,这使得新能源弱质资源区能源转型面临三大战略方向选择,本地新能源资源开发和被动依赖国家电网新能源调入战略均将迟滞能源转型进程,并严重影响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主动入驻优质资源区的跨区新能源开发合作则可带来持续低成本电力供应,并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这应成为能源转型战略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我国的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尤其是宁夏的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宁夏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风能发电项目的建设,将是宁夏积极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是宁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宁夏的风力资源分布情况出发,分析宁夏发展风力发电的优势,提出大力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6.
褚伟 《企业研究》2011,(10):136-137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我国的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尤其是宁夏的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宁夏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风能发电项目的建设,将是宁夏积极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是宁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宁夏的风力资源分布情况出发,分析宁夏发展风力发电的优势,提出大力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张吉平  郑言 《新远见》2010,(12):80-83
随着能源格局的变化,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应对新世纪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同其他能源相比,风能的产业化基础最好,经济性优势也最明显。因此,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风能将是最有可能大规模发展的新能源之一。随着风电技术的日益成熟,依靠风力发电来增加能源供应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如今风电作为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正在带动全球掀起一场"风电潮"。  相似文献   

8.
世经版图     
1德国工业联合会称水灾影响经济增长德国工业联合会(BDI)表示,德国东部、南部等地区近期遭受洪水灾害,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德国经济增长。据科隆经济研究院估计,德国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0亿欧元。德国保险公司面临的索赔金额将超过18亿欧元。国际信誉评级机构惠誉的非  相似文献   

9.
2010年,广佛同城有了新的核动力:旧城改造。这不仅仅是地产业发展的机遇,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硬件"保证。在广州提出"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佛山倡导"由产业向智慧转变"等城市战略的背景下,广佛的三旧改造,将为产业升级转型进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腾挪出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了国家能源委员会,这一决定发布日期为2010年1月27日,这是目前我国最高规格的能源机构.国家能源委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制定国家能源战略,能源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将利用能源战略促经济调结构.  相似文献   

11.
《福建质量管理》2011,(4):42-43
5月19日~20日,第十四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当前国家能源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向、新动态。本次中国能源战略论坛围绕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科学创新的主题,重点围绕新型能源产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会专家纷纷指出,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能源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开年话能源     
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回顾2021》数据显示,全球能源需求2021年同比增长4.6%,较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高出0.5%.能源需求增长主要受新兴经济体推动. "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是一个大好消息",国际能源署长比罗尔表示:"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预计约占全球的一半,在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成功,这对于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能源消费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研究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区域能源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聚类分析法把中国30个省级单位划分为三类区域,以研究同类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共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不同区域长短期因果关系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能源消费战略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因果关系的差异性,制定出符合区域实情的能源消费战略。  相似文献   

14.
谢丹丹 《中外管理》2014,(2):100-100
能源需求结构正发生变化,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取代一次性能源。2013年7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行了总体部署——"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要达到15%以上,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热泵行业将会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可再生能源替代一次性能源2013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电能替代战略,以期通过提高用电比例而不是直接烧煤、烧油,来减少城市污染。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在经济上要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5.
未来10年,全球能源资源需求增长趋势性放缓、新供给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消费增长重心转移,将给我国能源资源的获取带来新机遇,但不可忽视全球能源资源的潜在竞争性风险。我国应着手制定包括能源资源储备、能源外交、走出去和拿回来以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全球能源资源战略。这是迈向经济强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樊融杰 《英才》2013,(1):136-136
关注领域:消费升级、金融服务、制造业升级、能源资源"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人口红利、城市化、工业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中国的经济走势还不明朗。但相比其他经济体,中国的增长性更为确定。"在接受《英才》记者的调查采访时,梁信军表示,"现在持续被低估的中国概念股,包括国内A股市场都具备投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试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著名经济学家汪海波教授访谈录本刊记者徐东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九五"期间,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8.
小志 《中国就业》2012,(10):12-12
《欧盟2020战略》以高就业率、高生产率和社会高度融合为目标,将欧盟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发展经济,实现"智能型增长";以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现代化,提高就业水平,加强社会和地区凝聚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9.
郑重 《大众标准化》2013,(11):53-54
引言新能源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或绿色能源,是新技术条件下开发利用的能源资源,它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氢能等。欧洲则是新能源发展的起源地,也一直是全球低碳经济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20.
德国铁路每年输送的旅客数量达到19亿人次,货物达到4150亿千克。德国铁路公司表示,将提高火车运营过程中所使用的风能、水电和太阳能的比例,预计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