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部门积累起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由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产生配置效应,这是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采用总量生产函数分解方法,利用1978-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动态估计结果,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配置效应进行重新考察. 相似文献
2.
刘化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0,12(4):18-20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城市和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严重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当向何处去?本提出了4个途径,即现有的大中城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的乡镇企业、西部转移、劳务输出,除此之外,还必须同时辅之以人口增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黄正平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2):5-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十分庞大,与现代化建设极不适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国家对城镇居民在就业政策上的过度偏护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障碍。增加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水平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维持社会稳定大局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提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自2004年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都出现了“民工荒”。“民工荒”的出现给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的增收和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单纯依靠发展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不现实的.应当看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并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为此,需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并进行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7.
增强对农村务工人员的培训是当前有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农村务工人员进城打工。遇到的普遍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的打工技能。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意义重大。为此需要从加强培训与就业结合、加强培训——输出——维权一条龙服务等方面做好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8.
2004年春天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爆发了"民工荒".根据托达罗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入与成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成本却在上升.因此,"民工荒"是市场供需调节的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报酬集体议价的表象,在实际报酬低于预期报酬时的理性反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青年旅舍在中国: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年旅舍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但仍有不少人对其性质、特点,市场特征等把握不准,甚至误解。通过问卷调查与文献研究等方法对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作一些探讨。调查结论认为,青年施舍在我国的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但竞争态势将日趋明显,商业化的特许经营将是比较理想的发展模式,体制矛盾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陈如丹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5-58
囿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对不能就农村论农村,其长远出路要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应当选择的路径以及必要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