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对信贷风险的产生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信贷文化缺失、信贷风险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信贷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信贷风险监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培养信贷管理文化、加强内控、完善预警机制、引进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以及加强金融监管与协调等对策,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信贷收益仍是银行主要的收益途径,而信贷风险也是银行经营发展当中首要关注的风险类型.针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一方面能够对信贷风险做出提前预警,另一方面则有利于银行管理者对经营风险来源有更明确的认识.本文首先分析了银行信贷风险特点,并提出当前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既有问题提出信贷风险管理的可行措施,以其完善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保障银行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目前存在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模式、贷后缺乏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整个信贷管理的服务制度尚不完善的问题.为更好地保障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从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创新模式,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提出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完善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时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从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培育信贷文化、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等五个方面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在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严把信贷质量关,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投放行业较集中、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建立更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基本情况的审查。  相似文献   

6.
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我国银行管理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信息技术革命和银行再造运动为背景,提出了一种信贷风险管理的新方法——以信息技术理念为基石的信贷流程控制论。研究结论显示,信贷流程控制论是提升和实现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产能和效能的崭新方式。  相似文献   

7.
张文 《大陆桥视野》2014,(20):65-66
本文从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相关问题。在新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分析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银行信贷操作风险管理措施的完善。本文认为国内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构建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环境,加强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要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卫国  刘伊生 《技术经济》2008,27(12):109-115
从银行信贷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内涵出发,构建了银行信贷项目风险控制要素的概念模型,并对银行信贷项目风险控制要素对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环境因素并不是银行信贷项目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对信贷项目风险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建议:中国银行业在金融风暴中应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以保证银行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使我国银行所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信贷作为银行经营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风险.新形势的到来不仅给银行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银行信贷风险开始产生新的变化,如何实现新形势下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高银行经营水平,维持稳定性,成为我国银行发展的首要关注目标.本文针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研究,分析新形势下促进风险管理有效性提升的措施,从而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降低信贷风险出现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甘肃瑞信村镇银行的调查,发现目前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存在支农贷款比率偏低、存贷比失调、信贷审查机制不完善以及信贷风险难以转移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内部和外部环境,推动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交化和银行间竞争的甘益激烈,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大.信贷风险是银行业经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管理和控制是我国银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我周银行业现有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改进和完善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莉 《当代财经》2003,(12):54-56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差。面临着风险加大趋势。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来看。既有行政干预、企业逃废债、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等外部因素,也有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不健全、员工素质低等内部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提出适合自身的信贷风险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静 《时代经贸》2011,(12):170-171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交化和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大。信贷风险是银行业经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管理和控制是我国银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我国银行业现有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改进和完善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许大海 《经济问题》1993,(7):62-64,F003
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被学术界、金融家视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并付诸实践,而在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尚属空白。如何进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拟就此谈谈粗浅看法。一、银行信贷风险程度判断信贷风险按风险作用强度,可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分析信贷风险程度,有利于我们进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对信贷风险程度判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情况令人担忧,其中有客观经济环境、经营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基于有效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策略。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入手,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分析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还针对问题从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强化风险评估体系、坚决落实控制措施、确保信息沟通顺畅以及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自商业银行诞生之日起,信贷风险就因银行“主营业务”的特点成为银行业的主要风险.为了规避信贷风险,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实现稳健经营,就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提高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识别、控制、处置能力.立足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作流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利于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7.
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运作与管理机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尤其是信贷操作规程、信贷授权审批、信贷风险管理、内部稽核与控制、贷后管理五个方面的特色鲜明。这些做法启示我们,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健全信贷审批的内控机制,重视风险研究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正> 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实。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充分性、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必将使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信贷风险明显增大。因此,商业银行要真正把资金当作商品来经营,以利润为主要目标,存款讲成本,贷款讲效益,实现资产的“三性”统一,成为杰出的风险管理者,就必须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这是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现实选择。 针对银行信贷资产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探求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有效途径,应从强化银行信贷管理的运作内核和改善银行安全经营的外部环境“两极”入手,构建以风险防范—管理—监测—转化—保障为“链条”机制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引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博弈模型对事前及事后两个阶段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0.
银行信贷退出是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往往伴随着企业由成长走向衰退,信贷退出的意识薄弱,无形中增加了信贷风险和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银行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退出的有效实施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银行信贷退出中的银企博弈关系,说明国内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必要性,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