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最近国内教育媒体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热议教育的流派.依我看中国教育还谈不上流派.读过《教育史》的人一定了解近代日本和美国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当然形成气候的还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这些年读杜威原著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中国教育并没有再次走近杜威的教育思想.从战后50年代算起半个多世纪了,出于现代教育的要求,以及阶级的倾向,西方出现了"存在主义教育""分析哲学教育" "解构主义教育"等新的流派,这些流派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只是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见解,但是都没有能颠覆杜威的教育思想,也都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何为 《中国西部》2011,(20):38-39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它既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改造与发展,又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炼。陶行知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三位一体教育方式对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娇 《黑河学刊》2013,(8):87-88
孔子的思想中涵盖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文章从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人性论的哲学基础",士""君子""贤人""圣人"四个由低到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修身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个部分,对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出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宁鸿彬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语文教育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全新视角对他的"未来语文教育观""创造性思维教育观""高效语文教育观"等语文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中外近代体验学习理论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近代体验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杜威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在社会生活和具体实践中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6.
韩婷 《老区建设》2012,(14):43-44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为世人所推崇、所敬仰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概念出发,对其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论述了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启示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系统模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王颖 《魅力中国》2014,(16):229-229
生活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进步教育家,批判地继承与发展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精华,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结晶。本文中略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一些主要的观点.简要论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改革的现实意史。  相似文献   

9.
孔子教育思想是春秋末年"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容丰富多彩。他把《诗》、《书》、《礼》、《乐》作为教育文本,把"六艺""四教"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把培养"经邦济世""治理"天下的贤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坚持收受学生的"有教无类",强调教育方法与路径的"因材施教"和"知行合一"。其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不朽殿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话语的"泛化"推进着哲学社会科学的观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话语的"泛化"是其边缘属性和非常规属性乃至跨学科话语发展的提示,也是改革开放进入深化发展时代推进自身话语体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之使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泛化"的必然,向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自觉的转换,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二级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整合,自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话语的"泛化",是哲学社会科学观念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赵丹妮  胡晓 《理论观察》2023,(2):145-148
从陶行知的思想出发,以生命的精贵,追求生命质量,辩证态度看待生命的生命观为落脚点,将生命贯穿在生活教育中,陶行知认为生命教育是具有真善美的教育,应培养具有真善美的完整的人。在其教育实践中,将教学做合一作为生命教育的方法,提倡活的教育,赋予生命的价值意义,探析生命教育于当下教育的现实启示,促进生命主体之完满发展,推动国家民族之教育变革。其教育思想是对生命的信仰,教育实践是对生命的诠释,将教育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实现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才能有"感染力""感召力""引领力""动员力",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和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优秀人才.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要遵循其内在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法,即坚持"顶天"与"立地"的统一、"大事"与"小事"的统一、"线下"与...  相似文献   

13.
特殊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江西XX大学特殊大学生群体为例,分析该特殊群体的类型、特点及成因,从素质教育视阈就特殊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扶助工程""旗帜工程""暖心工程""实践工程"和"文化工程"等五大育人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胡晓风 《东宇经纬》2000,11(4):41-42
胡老,您是陶行知的学生,又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副会长,《陶行知全集》1~11卷的主编,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请你谈谈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怎样提出、如何发展的呢?  相似文献   

15.
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改变的一种革命过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器本、物本到人本,形成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即从"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范式向"现实的个人"的研究范式转换,由文本教育范式向人本教育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李镇西 《中国西部》2014,(24):110-111
<正>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到《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的书我读了不少,但这次在读其新著《面向个体的教育》时,我心里受到的震撼前所未有。虽然书中不少观点颇有新意,比如"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等等。但从总体上看,在根本的教育理念上,希贵所论述的不过是教育的常识,或者说,他让我们的教育眼光投回到了教育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高校育人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由之路""关键之举""时代之音""活力之基"4个层面厘清二者双向建构的应然性,在此基础上从"为谁建构""建构什么""如何建构""谁来建构"4个维度解析二者双向建构的实然性,并从生态系统、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长效机制4个方向对其双向建构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微哲学"概念的提出和网络时代的快节奏性特点共同催生了微文化,作为"微哲学"背景下的核心文化的"微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高校是为把大学生培育成为"四有"新人为历史使命,也是将微哲学转化为微文化这一文化形式的发源地、创新地和意义重大的传承地。因此,略论"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于继承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神与弥补东方文化在社会个体关怀上的不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世涛 《中国西部》2014,(32):60-6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八十多年前基于中国的国情和现代教育思潮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一直以来,无数教育者从陶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进行了形态多样的教育实践。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花桥小学深挖"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未来面临的生活"这一主题,践行"以积极的生活,施予积极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老庄思想中蕴含的教育哲学智慧——遵循自然,无为自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其精神要旨在于遵循"人作为整体"和"知识作为整体"的理念及对学生深层信赖,高度尊重,全面依托为特征无为自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