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有集聚扩散性、不平衡性和与工业化的互动性等基本规律,城市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海郊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城市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效率低下首先反映在城市政策上. 中国目前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数量约为6亿人,但这仅占全国人口的45%,而美国的城市人口比例超过了8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城市人口还有可能大大增长.  相似文献   

3.
全球城市化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都市化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城乡人口数,许多国家还掌握了各种城市规模的数据,但是,在同个国家不同时期或同个时期不同国家对城市范围和城市人口构成的界定方式也不同。尽管1984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世界人口大会上已提议对人口分布资料的收集与传递,包括有关方法和概念必须加以改进和更新,但是,十年来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尽管如此,联合国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全球及主要地区城乡人口数进行修正和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关于世界城市化水平,包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以及世界各主要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第二部份是关于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增长情况;最后将考虑农村人口的总量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都市区城市化特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有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本以内陆资源型省区中心城市太原市为案例,通过与发达地区都市区发展的比较来揭示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大都市区发育尚处于初期阶段,无论人口、经济集聚水平还是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发达地区同类城市都市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滞后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缓,扩散力弱;城市资本集聚有效发挥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在古代,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现代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中,卫星城就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卫星城的产生经典的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人口和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城市化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开始兴起,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城市化。随着各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快,非农业经济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世界城市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据联合国统计,从1950年至199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增长了37%左右,在欠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人数增加了1倍以上,而在最不发达的国家,城市居民的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现在,全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达到325座,超过1000万人的超大城市有20座。预计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即32亿将是城…  相似文献   

7.
A“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伴随着经济发展,其城市的规模、数量、发达程度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很快.于是,城市膨胀,城市人口膨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B在“城市化”加速的同时,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而且已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活垃圾相关性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短短20多年内有了较大发展,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9.4%发展到了21世纪初的41.8%.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及中西部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城市生活垃圾也随之呈指数化增长.在城市配套卫生设施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城市生活垃圾正慢慢吞噬着城市化的成果.本文在搜集全国各地区1996~2004年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活垃圾量的关系,初步探索出城市生活垃圾存在规模效应,从而辨明了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对城市卫生设施建设的不同需要.  相似文献   

9.
一、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涵义 早期的城市化理论是将城市化的内涵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上,他们的理论假设都是工业集中在城市,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农村人口转向工业就是进入城市。人口进入城市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每个农业国家转向现代化时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但是,它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当社会发展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后,必然会转向现代意义的城市化概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大都市圈特别是首都圈的城市发展、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由来已久,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其中巴黎和东京大都市圈及首都圈的发展与问题最具典型性,值得北京认真地研究和借鉴。(一)世界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1.城市化、郊区化现象与基本规律。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圈约有50-100公里的半径,包括中心和外围几个圈层。从这些大都市圈内部的人口结构变动看,一般都走过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在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在郊区化阶段,中心城市人口下降,而外围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在逆城市化阶段,整个圈域包括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的人口都在减少;在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市或中心地区人口和产业重新增加。目前,巴黎大都市圈处于绝对分散的郊区化阶段,伦敦大都市圈处于郊区化到逆城市化的过渡阶段,纽约等美国大都市圈出现再城市化现象,而东京大都市圈跨越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阶段,直接进入新一轮城市化阶段。2.空间开发与产业布局。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大都市特别是首都城市的規划思想不断发展。伦敦突破1944年大伦敦规划的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中心城-隔离带-卫星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大伦敦发展規划就沿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在其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1995年以来,又沿泰晤士河构建30英里长的多中心发展轴线,使城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周边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问題。莫斯科针对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将大型公共建筑与交通设施在“三环半”地带集中建设,以改善中心聚集的困境。巴黎为了避免向旧城聚焦,采取积极的规划布局措施,1965年规划沿塞纳河南北两边平行轴线发展新城;1994年规划建设多中心的城市总体格局。1968年开始编制的第二次纽约区域规划,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把纽约改造成为多中心大城市,为大量增长的就业需求做准备,并且集中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事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生存与繁荣并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而需要其腹地郊区的大力支持,发达的郊区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发展,使城市锦上添花,而落后的郊区别会拉慢城市发展的步伐。世界大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也有一些带普遍性和共性的规律,产业地域分工现象明显。如纽约大都市圈的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集中在曼哈顿地区,其余核心区主要从事职业服务业、公共行政服务业,内环地区以个人服务业、批发业为主攻方向,外环地区的制造业和零售业较为发达。(二)巴黎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组织管理巴黎大都市圈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马恩、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兹、伊夫林7个省组成。全区面积12072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人,分别占法国总面积和人口的2.2%和18.8%。1.大都市圃空间结构的演变。19世纪末,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下,巴黎的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展。为了对其实行统一有效的规划管理,1955年进行7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巴黎大区(即巴黎大都市圈)计划区。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在近郊区和城市建成区边缘建设大型住宅区和卫星城。从空间形态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是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圈向外扩展的。传统的同心圃式发展模式曾导致城市中心过度集中和拥挤,给城市发展带来窒息的危险。1960年的《巴黎大区区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则建议利用工业企业扩大或转产的机会向郊区转移,通过改造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核心,重构新的城市空间格局。1965年的《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划》提出,在巴黎外围塞纳河两边轴线上建设S座新城,总规模将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至2000年已达到36.09%。它反映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城市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口城市化又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人口城市化水平加快,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形成了城市发展中无限膨胀的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本文提供了几种意见以供参考。人是城市的主…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区域集合体是许多国家在城市化中后期普遍出现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现象 ,中心地理论、廖士景观理论等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此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 ,产生了以Megalopolis、Desakotaregion、Citistate命名的三种经典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在空间含义、地域分布、形成机理、基本特征等方面各具特点。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在空间结构演化形态、演化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区域集合体建设实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贵阳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率显著提升时期。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中小城市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趋势不断加强,一方面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均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长,另一方面贵阳的高原复杂地形和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导致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城市病日趋严重。与此同时,贵阳市还面临大气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易破坏难恢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贵阳有必要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治理城市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模、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梅  杨德才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06-113,128
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与资源配置的"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非平衡增长城市化模式,认为非平衡增长的城市化模式造成了房价等资源要素的高涨和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4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其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显著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上,中西部地区还可以继续进行"集中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而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到了进行"分散与集中"并存模式的转型时期。在城市规模上,未来城市化可以有重点地扩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规模,再造大城市,适当控制目前超大城市的规模。在资源配置上,引导、鼓励高校教育、重点项目等资源有重点地向中小城市流入,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模式从非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人口及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农业产业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设施渐趋完善和城市功能日益强化,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变换的客观过程,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几十年建设与改革的实践都表明,城市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能否很好地吸收农业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将为审视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一个开阔的历史和跨国视角。本文总结了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对美中城市发展中的城乡人口分布、人均GDP增长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以及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等相关参数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发展取向的见解,并对美中城市发展共通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田浩之分析了东西欧14个国家的189个大城市圈,认为城市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反)城市化阶段以及再城市化阶段。所谓逆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分散化。他认为,上述城市在五十年代约有半数处于城市化阶段,另一半  相似文献   

18.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城市化经历了6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同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一样,我国也基本符合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地区差异性、不平衡性、滞后性和曲折性等特点。其中,改革开放是我国城市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起点,从1996年开始,我国城市化进入—个新的快车道,全国的城市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6.22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6.59%,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滞后的产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小平 《经济学家》2004,(3):116-117
尽管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产业因素是主要原因。一是非农产业不发达,直接影响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各国工业化的经验证明,当人们解决了吃饭这个基本生存条件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不再取决于农业的发展,而是取决于生活消费中其他非农产品的增加。经济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数和时间越来越少,经济发展的这一基本规律,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轨迹是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非农化与城市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即城市化的过程是伴随着以工业化为标志…  相似文献   

20.
落后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分析及政策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鸿勋 《财经研究》2004,30(5):5-13
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具有不同特点,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并不足以解释落后地区城市化的意义.文章认为,城市化的进程是一个消费增加和集聚的过程,因此主张:(1)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应首先着眼于发挥"本地型"消费在引致投资、增加收入、重塑经济形态、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2)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化对居民显性和隐性生活成本的影响,从而为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