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美群 《技术经济》2002,21(6):15-17
<正>战后日本的贸易政策以60年代为界,可划分为两段。由于道奇路线,1948年2月美国提出稳定经济九原则,并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约瑟夫·道奇作为美国对日占领军司令部的顾问访问日本。道奇到来后,针对日本经济提出了“竹马经济论”认为日本经济要自立,就必须砍掉美援和国内财政补贴这两只竹马,在此基础上,道奇指示日本政府推行所谓“道奇路线”,其主要内容为:编制超平衡财政预算,削减各种政府财政补贴;停止复兴金融公库发放新贷款;设定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单一汇率等。日本首先实施的贸易政策是以严格的汇率管理的进口限制政策。这样做,第一是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第二可把外汇最大限度地分配给对国内产业发展有用的原材料的进口上,保护和培养大企业——重化学工业。第三,是以保护国内市场为目的,对大企业能生产的制品,严格限制其进口,以保护国内大企业。 然而,随着日本产业的发展,进口限制政策遭到了美国以及西欧诸国的强烈非难,外部环境迫使日本必  相似文献   

2.
罗静 《经济论坛》2001,(23):38-38,48
1.结构调整的推进主体要以政府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以往河北省结构调整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型”的,即政府是结构调整的推进主体。“九五”以来,从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的组建,到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和完善,再到新产品的开发和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活动,无不都是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推动实行。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型”的结构调整效果并不理想。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结构调整成本往往大于结构调整带来的收益。结构调整实质是利益调整,涉及到部门、地区和企业间的利益再分配,协调难度较大,政府执行的阻力也很大,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很大。二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博奕”,如果一项政策不完全被企业接受,就会使政策在执行中走样,违背政策制定的初衷,难以实现政策预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体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仅仅需要有限的政策信息,这是政府在进行全局决策时很难做到的。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结构调整成本更低,政府决策是全局性的,若政策失误带来的损失,也将是全局性的;而企业决策是分散的,决策风险也是分散的,即使决策失误,其造成的损失也是局部的。如何发挥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可考虑建立一个官、 企、学一体化的产业政策制定和审议机制,同时推进政企职能分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和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扮演着总揽一切,包打天下的角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政府这种角色正在逐步变化。首先是决策角度和决策范围的变化。一是决策层由高度集中变为分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决策权在国家最高政府机关,以下各层次只能是对国家决策的理解和具体贯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决策层分散为国家、地方和企业各层次,并且大量的、具体的决策在企业。它们以追求最大盈利为目标,对进入或退出市场随时作出决策。二是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由国家指令变为市场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和企业在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时,要完全听从国家指令和指导,不允许进行计划以外的决策。在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现在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一部分商品的生产完全由市场调节。采用现时的计划形式,一个企业生产的某一种商品,由国家调拨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另一部分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当一个企业不只生产一种商品而是生产多种商品时,每种商品的生产都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种计划执行起来就很复杂。而且生产的商品即使属于指令性计划,不只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不能由国家经济机关全部按平价调拨给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往往不能全部适用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积压。因此,应逐步全面实行指导性计划,来代替指令性计划。我认为指导性计划的根本特征是企业有权根据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上为本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生产的  相似文献   

5.
岁尾年终,各个媒体习惯了做各种各样的回顾和展望,评出名目繁多的“十大”。 但翻遍所有的评选,不难发现这些评选都是将若干的名人、名企或事件摆在那里“排 排座”。为获得褒奖的企业家、受到关注的事件鼓掌喝彩的同时,我们心中也隐隐有 一丝疑问,为什么总是把企业家、公众人物推到舞台上频繁曝光,而政府的行为和决 策却少有媒体关注、评价?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中起关键作用的政 策却很少有媒体予以点评。 有人说“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要“小政府,大社会”。对政府在社会转 型时期的作用,我们不想过多探讨。但我们想特别强调的是,处在市场转轨时期,政 府政策的选择和时机把握往往会左右改革的整个进程,所谓“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在关注企业、关注企业家、关注社会新闻事件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关注“政策”!在 对企业、企业家打分的同时,也让我们为政府的决策行为打分,为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献计献策。 2004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年份,也是政策取向开始明晰的起点。本刊 编辑部深感政策之于资本市场的重要并且将越来越重要,因此策划了这次“2004年 十佳政策”的评选活动,期望以这种盘点来激赏最佳,呼吁更好。 通过对“哪些政策更受欢迎”的总结,我们希望整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政策脉络, 也帮助决策者为将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1984年以来,我国在指导性计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的计划体制改革并未出现实质性转轨,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在“指令性计划无指令,指导性计划无指导”的真空状态,产品积压、投资重复、停工停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指导性计划实施的深化已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指导性计划是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7.
<正>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无论指令性计划还是指导性计划,都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的要求。”本文试图就指令性计划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等问题,作一点粗浅分析。一指令性计划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可以从指令性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编制过程来看: 首先,要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市场机制,提高计划决策和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在广泛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人们的需要表现为对商品的需要,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这一特点给社会需要的计算带来一定困难。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决策和编制指令性计划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市场信息,对市  相似文献   

8.
经济政策影响微观企业经营是现有研究的共识.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文章考察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退出决策的影响.文章基于一个代表性企业最优退出决策的框架,构建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退出决策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98?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增加市场预期收益的机制降低了企业的退出概率,即面对高水平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企业对未来市场形成了良好的预期,倾向于采取理性的"延迟退出"决策.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退出决策的"延迟现象"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区域间呈现出异质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多地延迟了具有优越发展前景的企业、行业及区域的市场退出.从企业方面来看,这一现象在规模小、跨产业经营、出口、政府补贴的企业及创新企业中更加显著;从行业方面来看,这一现象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及生产率高的行业中更加显著;从区域来看,这一现象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及经济增长快的区域更加显著.可见,政府的经济政策变动,不仅引导了企业制定理性的战略决策,而且激励了优势资源和市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紧密相关的,正确运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对加速市场经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效的运行,要求微观企业自主决策,宏观计划培育市场,实行“国家调控市场,企业选择市场”以市场为经济运行中心,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日本各界认为,如果日本政府不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的话,就有可能会使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日本在构建电子政府的进程上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也使日本一直感到很大压力。因此,根据1999年3月小渊内阁在“产业竞争力会议”上的提议,日本确立了“在2003年建立世界最高水准的电子政府”的目标。此外,日本政府正在进行结构改革,政府、国民及产业界都对构建“电子政府”寄予厚望,希望能通过电子政府、电子地方政府的实现,大大改善行政制度,以更加适应经济的发展,给沉睡了十年的日本经济带来活力…  相似文献   

11.
纵观各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各国无一例外均存在着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行为;究其原因是股票市场上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因素(如:过度投机,欺诈等)。这些因素导致“看不见的手”无法使股票市场健康运行,从而显示政府干预的必要。但政府应该怎样进行干预,采取什么途径干预是值得研究的。否则也会出现政府干预失灵。一、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途径分析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途径有三种:一是经济政策干预;二是法律干预;三是行政干预。经济政策干预是宏观指导性干预,它引导股票市场发展方向;具体包括:利率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融资政…  相似文献   

12.
论政府与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当代世界各国各种体制下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无一不与国家经济体制所界定的政府职能以及政府决策、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比较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对全方位推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市场经济模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颇具代责性。这些市场经济模式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其共性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法律手段保证市场秩序;具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演进发现,其职能转变分为四个阶段:直接参与乡镇企业管理阶段、推动产权制度改革阶段、致力于服务型政府建设阶段和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核心的优化营商环境阶段。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优化转向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从“一揽子”全能型向“放管服”有为型转变,从行政命令管理向法治化、制度化治理转变,从追求经济发展向增进社会福祉转变。从政策启示层面看,地方政府要不断提升“有为政府”的治理效能,推动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完善兼顾国家决策统一性和地方执行灵活性的动态平衡机制,通过不断优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光全 《经济导刊》2009,(12):40-41
所谓政府经济行为,是指政府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干预经济,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目的的效果。政府经济行为存在的意义是普遍的,不论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留下了政府经济行为的深刻痕迹。如日本的“政府指导与产业政策”,法国的“指示睦经济计划”,美国的“向贫穷开战”,“经济复兴计划”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采用集中计划体制,用计划、行政命令等直接干预经济,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我国经济的非均衡状态出发。从计划工作的规划,协调、配额三者统一的角度,探讨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即:规划、协调、配额三者都应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它们都意味着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或调节,属于高层次调节。不同于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它们对经济的调节都存在一个“度”。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形势之下,计划的“度”与市场调节的“度”是互补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好坏决定着计划的“度”和市场调节的“度”。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二者的“度”也就相应地调整。最后作者指出,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应拘泥于“经济中的计划部分究竟以占多大比例为最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1、一般地说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市场自发地调节。实际上,在二次大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纯粹市场经济已经不存在。但各国对市场的干预与调节形式,则不尽相同,如日本和法国,都制定了大量国民经济计划,这种计划实际上是一种产业政策,类似中期规划,起指导性的作用。美国则主要是运用多种经济杠杆、如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实行调节。各国对市场作用的重视则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7.
<正>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 几十年来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然 而,这毕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实 践中如何顺利实现由计划经济体 制向巾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特别是 如何给政府的宏观调控“定位”,是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有待探索的 重大课题。有很多人极其重视从理 论上解释“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 认为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 用,就能实现预期的协调发展,象 欧美发达国家那样,以竞争求得平 衡。现在看来,这只个过是纸上谈 兵。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地域 之间经济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市 场信息又不发达,仅仅通过市场机 制的作用是很难实现经济的均衡 协调发展的。中国需要有序的管理 型的市场经济体系,政府应在其中 扮演“主导”角色,以免出现一盘散 沙的局面,破坏生产力的积累性和 继承性。介绍并剖析与我有着共同 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市场经济,着 重了解其中政府“主导”的特征,无 疑会使我们从中得出适合我国国 情的有益启示。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巨大成功, 推动广近几十所来国际上对日本 经验的“淘金热”;许多学者逐步把 注意力集小在日本政府对市场的 宏观干预上,把日本巾场经济体制 模式作之为“政府主导型经济模 式”。的确,日本尽管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但与其它发达?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以美国、日本、西欧为标志的“三足鼎立”的三大经济实力竞争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全球性贸易一体化的加强,表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已不再是个别企业的竞争,而主要是集团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所以,我国外贸企业加强联合,发展出口企业集团,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潮流,而且将会为加快我国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六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互不配套的消极影响说明,需要尽快地制定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目标模式。计划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明确计划体制的目标模式更为迫切。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主要是:计划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计划体制改革要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计划管理由直接控  相似文献   

20.
日本城市化的政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国土规划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日本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定和实施了积极的所谓国土均衡开发政策和法律、法规, 仅国土开发计划到目前为止已制定了5个。但总体而言,日本政府的国土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发挥了作用,但始终未能解决所谓的“过疏过密”问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再度向东京一极集中,边远农村仍然持续萧条。日本的事实证明,政府在致力于区域平衡发展方面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企业和人口向东京集中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高工资、企业的高收益乃至高地价都是集聚经济的表现,若单纯抑制地价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京的过度集中问题。另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