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吴川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总人口有65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耕地40万亩。历史上是有名的穷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传统手工业基础上,以股份合作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骤然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6年与1978年相比,全县乡镇企业由236家发展到5643家,从业人员由14742人增加到41442人,企业总产值由2604.52万元,  相似文献   

2.
对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山东省乡镇企业发展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九五”以来,山东省乡镇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着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全省乡镇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到1997年底,全省乡镇企业达到112万家,从业人...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副市长段强在最近召开的北京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指出,郊区“八五”期间的主要成绩是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单位数由1.8万家增加到1.9万家,职工人数由88.5万人增加到103万人。乡镇企业总收入由171.6亿元增加到582亿元,增长了2.4倍;利润总额由13.8亿元增加到38.6亿元,增长了1.8倍;实交国家税金由7.8亿元,增加到18.6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宝安、龙岗两区19个镇统计,到1998年底乡镇企业共5.3万多家,其中私营企业2998家,从业人员24.4万多人,总产值达16亿元,增加值6.4亿元。个体企业4.2万多家,从业人员13.5万多人,总产值18亿元,增加值9.8亿元,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计总产值达 24.4亿元,增加值达 16.2亿元,比1997年增长10.6%。  相似文献   

5.
一、两种模式的含义(一)苏南模式。“苏南模式”这个词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大多数人认为,它是以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并确立了乡镇企业在农村多行业经济综合发展中特殊的主体位置和突出的启动作用为基本特征的;  相似文献   

6.
一、深圳市农业十年改革的成就 深圳市兴办经济特区10年,充分利用毗邻香港和经济上执行特殊政策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工、商、金融、房地产、旅游、服务各业兴旺。而深圳的农业,在耕地减少、劳力转移的情况下,生产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有长足的发展。1989年与1979年相比,深圳市(包括特区和宅安县)的耕地从53万亩减少到28万亩,农业劳动力从7.3万人减到5万人,而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04亿元增至2.39亿元,增长了1.3倍;乡镇企业收入从  相似文献   

7.
从发展乡镇企业到乡镇企业改制再到目前的集体资产经营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苏南模式"得到了发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苏南模式"需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1979年至1988年,是四川省乡镇企业大发展的十年。十年间,乡镇企业从14.94万个发展到183.66万个,职工从179.71万人增加到695.8万人,总产值从34亿元增长到34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分别增长11.29倍、2.87倍和9.16倍,为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一,对全省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十年来,四川省的社会总产值从480.18亿元达到1283.82亿元,年均增长10.33%,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09%,是社会总产值增长幅度的2.5倍。因此,社会总产值中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78年仅占2.07%,到1988年占到30.80%。  相似文献   

9.
(一)1994年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持续下降。1999年下降为12.1%,2000年下降为9.7%,但仍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速度的下降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1996年乡镇企业职工达到1.35亿人,到1998年下降到1.25亿人,减少1000万人,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1999年回升到1.27亿人,2000年又回升到1.29亿人,两年回升400万人,但仍未到达历史最高的水平。198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达1500万人,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主要是外部环境对乡镇企业不利。除了在结构调整中淘汰了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外,原有的一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税收、信贷政策逐步取消,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特点。本文结合洪雅县的情况,就经济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供、产、销模式的选择问题略抒一孔之见。一、立足本地优势择优选塑的必要性近几年米,洪雅县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实践上证明了立足本地优势,正确选择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洪雅县是四川省经济不发达地区综合改革试点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乡镇企业迅猛  相似文献   

11.
对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调整优化结构是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再创新优势的关键乡镇企业是浙江省金华市经济的主要增长点。金华市乡镇企业近几年取得很大的发展,从1993年至1997年的短短5年间,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至1997年,全市乡镇工业企业61574家,职工72.5万人,...  相似文献   

12.
《农村财务会计》2004,(3):14-14
本刊讯在我国每10个农村劳动力中,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还不到1人。针对这一现状,农业部最近发出《全国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工程规划》通知,计划5年内培训乡镇企业在岗职工1.3亿人次,使全国所有乡镇企业职工至少接受一次、一项技能培训,培训合格者将由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蓝色证书”。按照农业部“蓝色证书”培训工程,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每年将定向转移培训劳动力100万人次,包括贫困家庭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就业和跨地区定向转移到乡镇企业的农民工培训;每年培训乡镇企业新职工200万人次,即所有到乡镇企业工作的新职工要做到持证…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山东省招远市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植个体私营经济,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到去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5078户,从业人员21283人;私营企业162家,从业人员2445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拥有注册资金7353万元,相当于国有集体企业注册资金的11%;上缴税金1400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0.9%;个体私营商品零售额16291万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6.1%。该市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五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的乡镇企业,以其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与城市的不同关系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其乡镇企业以“苏南模式”闻名于全国。在经济欠发达、生产力处于中、下层次的淮北农村地区,则以“耿车模式”闻名。比较研究这两种模式,有助于我们对乡镇企业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利于正确规划和发展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上海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三农"和上海振兴做出新的贡献,根据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要求,市乡镇企业协会,组织了以会长李培佩为组长的课题调查组,先后走访郊区有关区县乡镇,同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进行了咨询座谈.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成就 上海郊区乡镇企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截止2011年,上海郊区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4万家(不含个体,下同),拥有职工208万人,总产值达1483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132亿元.2011年总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产值的46.4%.  相似文献   

16.
横店是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小镇,位于东阳市(原东阳县)中偏南,距东阳市府所在地吴宁镇18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人口3.9万,耕地1.9万亩。这里改革开放前是个不知名的穷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横店人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当年一家不大的巢丝厂,现今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国务院经贸委审批组建的乡镇企业集团——横店集团。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了80年代中期的“异军突起”和发挥了在“治理整顿”中的积极作用之后,乡镇企业已用自身所创造的非凡业绩,使人们对它刮目相看。到1991底,全国已有各类乡镇企业1907.9万家,平均每一乡镇拥有企业343.5家;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劳动者达9609.1万人,占乡村劳动者总数的22.3%;创造企业产值11611.8亿元,占当年农村总产值的59.2%;占当年社会总产值的26.6%;乡镇企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达8698.9亿元,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8%;上交国家税金  相似文献   

18.
南汇区乡镇企业起始于五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壮大于八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乡镇企业已达到1700多家,20多万职工,30多个行业,总产值达到50多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形势的变化,曾为农村经济发展立下巨大功勋的乡镇企业,从九十年代起出现徘徊不前,甚至萎缩滑坡的状况.于是全区对传统的乡镇集体企业进行改革,采取"一包三改"到"酬利挂钩"等形式,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了股份制形式,使乡镇企业改革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到1999年止,南汇区乡镇股份制企业已发展到656家,占整个转制企业数的40%,全区经济也有了新的起色,1999年乡镇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30亿元,比1992年增加1.4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强劲,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97年末,全国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015万个,吸纳劳动力1305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达20740亿元,占全国GDP的近1/3。乡镇企业脱胎...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使山区农民抛弃了“穷困不挪窝,冻饿不出门”的封闭意识,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规模有目的的转移。以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省内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为例,1979年为27万人,1985年增加到75.4万,1991年进步扩大到127万,1993年达到了153.5万人(不包括当年新转移到省外乡镇企业的60多万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从1979年的3.5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12.5亿元,1991年的68.5亿元,1993年的12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