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科技培训》2014,(6):34-34
<正>当大批农村青壮年怀揣梦想涌入城市,有一些人却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悄然走上职业化的成长之路。他们有的从事种植养殖,在生产一线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们有的从事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经营,整合零散农户抱团闯市场;他们有的运用专业技能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辛勤耕耘,日渐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  相似文献   

2.
话题之一:什么是农民?今年正月十二,我来到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洪塘乡,十五未过却见沿途公路已聚集起一群群等车外出打工的农民。据调查,洪塘乡农业人口有38862人,现在务工在外的达一万多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4以上。这些人口,有的长期居住在外,有的只是逢年过节或家里有事才回乡回村,他们已经不依靠土地生存。常说中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有9亿多农民,而农村人口中的打工群体,还称之为农民吗?就现状来看,农村人口的从业状  相似文献   

3.
在贵州农村活跃着一大批能文能武又不离乡不离土的能人,他们中有的是乡镇领导,有的是农技干部,有的是科研骨干,而更多的是脚踏实地带动广大群众走科技致富之路的新型农民。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来自同一个学校——贵州省农广校。  相似文献   

4.
入冬以后 ,农村进入了农闲时节。据调查 ,许多农民又怀念起以前农村办过的扫盲夜校 ,因为扫盲夜校为农民扫盲教育立了大功 ,使他们不再是个“睁眼瞎”了。眼下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充分应用 ,许多农民渴望“农科扫盲”。然而 ,在一些地方 ,由于一些农技校只挂牌子(农业技术学校、业余科普技校、科普活动室等)不办学 ,而一些乡镇农技站所已是人走院空 ,很是让人失望。有的人熬不住漫漫长夜的寂寞 ,凑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 ;还有一些人搞非法集会和封建迷信活动 ,甚至干起了一些无事生非的事情。为此 ,许多农民…  相似文献   

5.
“农民纯收入”这一综合性统计指标,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已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并屡屡见报。但有的报道中的“农民纯收入”,脱离农村经济实际,有的同出一地区,却数出多门。 造成:“农民纯收入”使用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对“农民纯收入”统计指标涵义不理解。一些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农民纯收入”是农户生产、生活消费之和后的结余;有的则认为纯属农民的现金收入。二是有意识地将本地区农民收入压低,以争取国家补贴。正是这种为争戴“贫困帽”多捞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会计》2006,(3):40-40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近年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由集体或个人兴办的三产企业,但在迅速发展的农村第三产业中,多数乡镇却没有像样的租赁服务业。目前,农民比较急需的租赁项目有:一是农业机械租赁服务。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有的农民因资金不足,暂时还买不起农业机械;有的农民因其生产项目是临时性、季节性的,没有必要购买农业机械,因此,他们需要短期租赁农业机械。虽说有些地方已开办这项租赁服务,但经常供不应求。二是建筑器材租赁服务。农民在建房时,除购买建筑材料外,还需要建筑器材,如脚手架、脚手板、油布等,而农村…  相似文献   

8.
<正>去年6月,围绕农技培训工作,我们在皖北农村开展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参加农技培训积极性不高,并非是他们不想学技术,而是培训的内容、方式与他们的需求不相适应。有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农民"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学到"。有的教学在方式简单、呆板,授课从理论到理论,专业术语多,通俗语言少,农民感到枯燥无味。有的在农忙时举办培训班,农民虽有心参与,但又怕误了农时。另外,参与农技培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可有些地方的农民为何弃耕,不愿种田呢?或者说,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为何不高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负担原因。二是灾害原因。三是物价原因。四是地力、科技原因。加之城镇建设的日益加快,开放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大批农民向城镇涌进,有的经商、有的打工,这些人离土不离乡,人走了,户口还在农村,按照责任田定了30年不变的政策,他们持有土地经营权证,这些人的责任田又不能收掉,致使部分土地造成弃耕。毋庸讳言,弃耕造成土地——我国极为稀缺而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为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探索土地综合负担的有效办法。现行的农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鄄城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全县约有2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他们在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用双手、用汗水辛勤耕耘,养家糊口,有的实现了发家致富.有的一步步干成了大事.展示了鄄城人特有的胆识、智慧和勤劳。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鄄城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县委县政府征求意见,研究对策,制定措施,积极引导“民工潮”逐步向“创业潮”转变.打破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格局。推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谈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过程中的问题李梅努力增加农民收人,是当今农村工作中一件处于中心位置的大事。评价一个地方农村工作成绩主要是看农民收入增加了多少。于是,有的地方就出现了为农民增收,而在"农民人均收入"这个指标数字上做文章的现象。如我市1993年农民人...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形势很好。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地方农民不愿意种田。目前,农民对土地的态度:一是多了不要,没有不行;二是把土地当作付业经营。有的农民认为:庄稼人多种责任田,不如外出搞付业赚现钱。但他们又不愿放弃一小  相似文献   

13.
郊区便仓信用社在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与十位穷得“叮当响”的农民交上了朋友,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发展,一兴摘掉“穷帽子”,使他们走上了富裕路。这一惊人的成绩,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晌。 去年四月份,便仓信用社在大规模清收非正常贷款活动中,发现一些老实巴交的农民,有的因做生意亏了本,有的因天灾人祸等原因,无法归还贷款、造成信用社资金沉淀。针对这种情况,信用社领导班子通过讨论,一致认为:与其“放水逼鱼”,还不如“放水养鱼”,培植储源。他们  相似文献   

14.
不少民营企业家兼任村干部,有的地方规定,党员企业家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非党员企业家担任村名誉主任。这些农村能人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村干部,要为农民服务;另一方面他们是企业老板,自己的企业要赚钱。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城镇化不能是农民从农村拔根到城市落地的单向过程,而应当允许进城失败的农民返乡。进城失败农民返乡的权利是他们的基本人权,是最后救济与保障。农民有退路,中国现代化才有出路。农民进城,"人努力、天帮忙",他们就在城市体面安居下来。但在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相当部分甚至大部分进城农民无法在城市体面安居,就应当允许他们选择返乡,就要为他们留下返乡的退路。进城失败农民只要回到了农村,与土地结合起来,他们就可以具有力量。农民住自己的房子不花钱,  相似文献   

16.
时下,各级党政部门,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入手,常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使农民掌握一门或多门的先进实用新技术。培训农民自然少不了讲课,但有些人给农民讲课时,开口是化学反应方程式,闭口是分子式结构。有的是深奥的农  相似文献   

17.
温岭农民是富裕的,他们2003年人均收入6594元,高于浙江农民的人均5400元,更远远高于全国的人均2622元。箬横镇浦岙村党委书记周国洪不无自豪地说:“我们村里千万富翁、百万富翁有的是。”温岭农民之富从中可见一斑。但是温岭农民知道,不能满足于一家一户的丰衣足食,现在要追求的是在农村里创造现代的、文明的、向城市看齐的幸福生活。正是有了这种追求,几十万温岭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  相似文献   

18.
《农村财务会计》2006,(12):26-26
本刊讯 截至目前,全国农村经纪执业人员达60余万人,经纪业务量达2000余亿元,经纪活动覆盖了所有农副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  相似文献   

19.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发展始终高度重视。经过亿万农民的广泛实践和探索,终于确立了农村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并引发带动了中国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巨大发展,更对中国农村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通过改革确立家庭承包制度(一)当代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旧中国的农村土地实行的是封建地主所有制,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他们凭借占有大量土地所据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着农村生产力发展。新中国…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常听到一些基层干部和为农服务部门的同志抱怨不少农民对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帮助调整产业结构不领情,有的甚至还把他们告上了法庭。 听了他们的诉说,使我们想起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一个小品,说的是一位当教师的女儿对她的父亲非常关心,但她出于职业习惯,总是用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