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欧洲模式借鉴:东亚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协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欧盟由"准平行货币"向"单一货币"逐步推进的货币合作路径及其政策协调机制进行了探索.从中得到了5点启示,并结合东亚经济金融合作的状况,提出了东亚金融合作应实施渐进式、梯度推进的多重平行货币合作、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协调趋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和东亚模式。这三大模式的"同一性"是都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其差异性在于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认同程度、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关系的处理方式。欧洲模式不是莱茵模式的简单扩大,而是欧盟27国多元化、由同一性和个性的集合。欧盟在2000年通过的《里斯本战略》和《社会政策议程》中,试图通过实现"欧洲社会模式现代化",建立起欧洲经济增长、就业与社会公正之间新的平衡关系。欧洲模式现代化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借鉴欧洲社会福利大众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以社会公平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在实践中做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良性循环;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航  白永秀 《生产力研究》2004,(6):109-110,116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并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滞后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东亚经济具备实现一体化的经济基础。在欧盟及北美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东亚经济应加快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总体上东亚与美国经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近三十年来东亚对美国经济依赖程度加大。在贸易和金融领域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东亚对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二是东亚国家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并且东亚各经济体与美国利率的趋同性也在增强。东亚对美国经济形成依赖主要归因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东亚地区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东亚地区的"美元本位制"。  相似文献   

5.
东亚消费风险分担的度量及潜在福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利用1970-2004年的相关数据,度量了东亚13个经济体的消费风险分担的程度以及东亚地区在实现完全风险分担后带来的潜在福利收益.实证结果表明:东亚区域资本市场在平滑GDP冲击方面的作用非常小,对区域借贷市场虽有一定的作用,但较为有限,这说明东亚的消费风险分担程度还相当低;相比OECD国家和欧盟国家,东亚各经济体风险分担的福利收益是比较高的.  相似文献   

6.
陈征 《当代经济》2009,(22):10-11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显著特征是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支配地位,在金融交易、衍生品交易、贸易计价、官方储备和作为锚货币方面,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欧盟、东亚等地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美国"双赤字"的巨额累积、美元的长期贬值,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安排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美元本位下美元汇率的变动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本文针对美元贬值不可避免的事实,指出了美元贬值将导致全球金融动荡,提出了东亚经济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美、欧盟、东亚、东欧—中亚经济区域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演变和发展,全球经济大循环己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8.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何谓"东亚模式"的看法始终不一。但是,仍然可以从东亚国家现实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表现上找到一些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囿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多元性,东亚主要发展经济体相继形成了至少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亚模式"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与挑战。由于并不存在单一的"东亚发展模式",因而也就无所谓"东亚模式"危机这一说。尽管不完全排除东亚国家政府主导型的体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起坏的作用,不过有充足的理由可以使人们肯定东亚发展模式中政府在发展初期的积极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1宏观经济政策一体化指标分析 货币一体化要求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财政制度.<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必须符合预算赤字占GDP低于3%,国债占GDP低于60%的标准.与欧元区相比,东亚在这两项指标上,基本与欧盟国家持平(表1所示),表明东亚各经济体有可能进一步合作,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OFDI)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对欧盟OFDI增长迅速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利用2007—2016年中国对欧盟OFDI的数据,检验发现我国对欧盟OFDI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进一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我国对欧盟OFDI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道国的经济规模(GDP)、技术水平、贸易关系和投资自由度等因素对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东道国GDP和投资自由度对我国在欧盟各国OFDI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以专利为指标的东道国技术水平也对中国在欧盟OFDI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是与前两者相比作用较小;双边贸易额则与我国对欧盟各国OFDI存量显著负相关,说明我国对欧盟的投资和贸易总体呈现替代效应,而非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1.
1 宏观经济政策一体化指标分析 货币一体化要求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财政制度。《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必须符合预算赤字占GDP低于3%,国债占GDP低于60%的标准。与欧元区相比,东亚在这两项指标上,基本与欧盟国家持平(表1所示),表明东亚各经济体有可能进一步合作,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2.
《经济研究》2017,(11):43-58
"东亚模式"经历了"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的整个过程,"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是殊途同归,抑或是能够走出超越"东亚模式"的大国之路?本文基于"东亚模式"发展历程的整体评价,并结合中国现实,通过与"东亚模式"的代表性经济体——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外贸结构以及城乡收入结构上进行比较,透视中国经济的可行性空间。参照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本文使用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之谜"通过算术平均法将五个经济结构指标合成为经济结构指数,合成的经济结构指数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关系,且东、中、西部城市分别处于"倒U"型曲线的不同阶段,形成一个大国"雁阵"模式,此外,五个经济结构单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卢海涛 《经济前沿》2006,(11):35-3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态势。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不断地扩大其合作范围,增强其势力。而东亚由于日本的问题,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边合作不断加强,为促进这一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合作,中、韩应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FTA),形成突破,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将东亚传统社会的特征理解为"小农社会",旨在不依赖封建制等西方概念,从东亚固有的特征去理解东亚传统社会,同时以新视角去理解儒学、朱子学和社会构造的关系。儒学、朱子学一直以来被视为东亚传统社会的共通点,但学界对于为何朱子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朝鲜和日本也成为支配性思想这一问题却没有展开充分的探讨。本文试图结合东亚三国的统治阶层——士大夫、两班、武士的存在形态对该问题进行阐释。随着16—18世纪东亚地区集约型稻作技术的确立,作为生产主体的小农经营逐渐形成,小农经营的普遍化又导致了统治阶层与农业生产的分离。朱子学在朝鲜和日本获得统治理念的地位,与统治阶层的这一变化有紧密联系。小农社会不仅成为我们今天所谓"东亚传统"的核心部分,在19—20世纪的"近代化"过程中也维持了生命力。从这一意义出发长时段地考察东亚社会的历史,可知其最大的分水岭并不是"近代化"的前后,而是小农社会形成的前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指出全球化再造过程中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界研究方法的巨大变革和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通过对美墨加协定、下一代欧盟复苏计划、东亚一体化RCEP协定的研究,论证了区域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RTA本身与WTO是否一致,梳理并分析区域贸易协定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的争论,得出北美和欧盟的区域主义是全球化的“绊脚石”,更多是替代作用且具有防御性,而东亚的区域主义则是全球化的“垫脚石”,发挥互补作用且具有开拓性,RCEP在内容上是WTO的升级版,在范围上是WTO的降级版,中国未来在WTO改革、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将担负更大的使命,通过新区域主义的形式推进全球化治理与改革,从“外围”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6.
周勇 《经济纵横》2012,(5):40-43
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迅速恢复和发展,呈现出发展相对稳定、技术合作发展迅速等新特点,但也遇到了诸如贸易结构失衡、贸易摩擦增多和未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等障碍。为促进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采取提升与欧盟经贸合作水平、改善国内对欧盟贸易关系环境和进一步完善经贸合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外汇储备增长对一国宏观经济运行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基于Fukuda和Kon的模型,选取1990~2009年东亚12个经济体和拉美7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建立外汇储备与消费、投资、出口及总产出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外汇储备增长在东亚与拉美两个地区、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东亚和拉美地区外汇储备增长对投资、出口具有显著的"扩张效应",而对消费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效应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欧洲联盟是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具有"超国家"的特征。欧盟法的产生与发展,及其法律渊源、直接适用等独特性,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和国家主权理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它使法律在全球范围的统一趋同化或深度协调化首先在欧盟内部成为可能。而欧盟也通过欧盟法在全世界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中国参与全球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区域合作的趋势,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为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的手段,有利于经济的稳固发展。目前已形成且发展良好的区域合作组织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但东亚经济的发展除东盟外,总体呈现零散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合作体,在此,本文阐述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进程,并分析进程缓慢的一些主要原因,以此来更加全面的看待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外汇储备累积与现有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密不可分。以"三角贸易"为支撑的全球经济失衡为东亚积累外汇储备提供环境支持和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美国金融霸权地位和东亚关键货币缺失使美国与东亚之间出现资金—产业贸易循环链条,促使东亚外汇储备流向美国债券市场。东亚地区由主动积累外汇储备变成被动承担外汇储备,并且这种局面将在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