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关注弱势群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等各方面,农民一直没有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待遇。农民权利的缺位不仅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难以得到改善,农民工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更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农民权利平等保护的制度保障,加强农民权利的法律救济,以真正实现农民权利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军队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政策。毛泽东在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许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一、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总…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比较中,信仰并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依据国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彰显了无与伦比的中国魅力。首先论述了中国魅力突出表现的所在,一是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二是"5.12"汶川大地震三年的灾后迅速重建。其次论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彰显"中国魅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原因有四个:一是坚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二是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是实施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四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敬 《经济研究导刊》2013,(9):50-51,9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基本途径。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提出来的一项重大任务。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程度。黑龙江省必须积极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渠道,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支出比重的增加,农村市场将越来越广大,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有效维护农民消费权利已成为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所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目前,如果说暑 相对生产者来说是弱势群体的话,那么,由于农民和农村的特殊性,农民消费者则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消费权利受到了更为普遍和严重的侵害,强调维护消费权利,各级政府更应该把维护农民消费权利的问题提到工作日程。  相似文献   

8.
王洪 《经济论坛》2008,(2):128-130
中国目前农村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75%,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十一五"时期,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和最基本的国情.同时,农民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的贫困,更重要的是权利的贫困,他们的权利保障问题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主要根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尤其是要关注农民这一当代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而组建农会对保障农民权利、发展农村经济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且处境艰难违背社会公正、危及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进而阻碍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弱势群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加快建设弱势群体保护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本文提出应加快建设弱势群体保护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的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促进非政府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工作以及加强弱势群体的内在改造和自我激励。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改革发展在迎来黄金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矛盾凸显期的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贫富差距扩大,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制约发展,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等,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统筹了城乡发展,培育了新型农民,激发了内部活力。这是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进行的又一次革命性变革,是继社会主义改造和1978年改革以来新中国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13.
沈石钰  朱海霞 《经济论坛》2006,(17):119-120,125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我国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广大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农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中央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会面临各种困难,资金短缺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建国以来第三个黄金发展期,农村农业形势很好,但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看,三农问题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头号问题。从经济社会结构层面来认识,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必须从改革“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城乡体制层面才能得到解决。城乡体制的差距是根本的,是目前最大的差距,许多城乡差距之间的问题也由此产生。要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行农村第二次改革,把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22,(1)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的100年里,党中央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过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被证明是完全符合中国现实的社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制度,也是当今世界最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进制度。对于这样的社会制度,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该制度的优势,并增强对制度的信心,这是发展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必须前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大量耕地良田被占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此产生了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社会弱势群体——失地农民。本文从失地农民养老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相关对策,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以人为本”理念的角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观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9.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已经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它是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缩影,同样也符合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政基调,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有效继承。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环境下城乡公共服务建设,从国际经验、现实条件、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对当今发展现状及其出现的不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以完善中国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比起来是明显的滞后了,农村现状不容乐观。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如下措施: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给农民以平等待遇;改革土地制度,保证农民享有土地收益;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预算支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