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6年11月15日,温州市“个人集资建房”牵头人、该市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正式宣布:温州“个人集资建房”的委托开发商已于当日拿到政府挂牌出让地块,5个月后可望动工,将成为全国首首例个人集资建房项目,开发成本价则不到周边商品房市价的一半。 也在同一天,来自北京、广州、沈阳、武汉等地的7位个人集资建房牵头人到温州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个人合作建房研究会”。  相似文献   

2.
面对不断攀升的房价。普通大众对置业的渴望汇成一股股细流。东奔西突。不断寻找着可以实现安居梦想的出口。于是,当商品房高不可攀,当政府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不知何时能够轮到自己,“个人合作建房”作为一种实现梦想的可能途径。开始被许多欲购房者所关注、探索和尝试。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中更频频出现个人合作建房的“破冰”之举——远的是温州拿到了一块地,近的是深圳在2006年12月,通过拍卖以每平方米1500余元的价格拿到了两栋宿舍楼。再近一点的就是广州的合作建房者以最低价格1706元/平方米,拍到了银海花园的18套房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直至目前为止.个人合作建房并未真正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仍面临许多不可知的难题和风险。迷雾重重。相关政策法规更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合作建房之路究竟会走向何方?最终能否成为房地产市场供应的有益补充和有机组成?都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东民  洪丽英 《数据》2007,(4):39-39
当前,面对各地居高不下的房价,一些普通购房者不得不望“房”兴叹了。那么,个人集资建房能帮助人们尽快实现拥有住房的愿望吗?去年年末,个人集资建房模式终于在温州迎来了第一缕曙光:温州市个人集资合作建房项目近日拿到了政府挂牌出让的地块,这是国内首个拿到土地的个人合作建房项目。据测算,预计建成后房屋成本价为每平方米5300元,低于周边同类楼盘市场价30%。尽管这种建房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在业界就备受争议,但一般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为了解公众对个人集资建房的看法,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温州、沈阳、重庆七大城市近千名公众进行了电话调查访问。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4.
2012年,曾经轰轰烈烈的”合作建房“卷土重来。7月.房地产从业者孙智群,以及被称为“个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的温州商人赵志强.先后发布了进军北京合作建房的消息;9月.杨金城在河南许昌以个人委托代理建房名义建设的书香苑小区将迎来第二批业主:而2003年首倡合作建房的于凌罡,至今没有放弃合作建房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早在2003年,国内就悄然兴起“个人合作建房”之风,但因资金和土地等瓶颈束缚,一直无法取得突破。随着深圳和广州“合拍购房”(即个人合作建房者共同合作参与拍卖购得房产)的成功,无数人的安居梦想重新被点燃。有人认为,这是个人合作建房者曲线“建”房的一种聪明之举,但也有人认为,合拍购房只是个人合作建房的无奈选择,星星之火,难以燎原。那事实到底是什么,抑或合拍购房只是个人合作建房的一种歧路徘徊?近日,本刊编辑部特别邀请了一位合作建房发起人——来自深圳的林立人先生和一位发展商——江西宝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海斌先生,就这个话题进行了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刚刚走过的2007年,各地的个人合作建房组织依然活动频繁,为了“理想”到处奔走。但纵观2007年,我们没有看到个人合作建房组织的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7.
自从北京的于凌罡“揭竿而起”,提出“合作建房”,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年来,“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全国许多城市纷纷涌现,各地都有一些闻风而动,或者久已有心而今追随其后的人。福州的个人合作建房组织也在热火朝天地策划中多次参与土地竞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15日,温州市个人合作建房联盟委托房地产开发商以1.0458亿元的价格获得政府挂牌出让的30亩国有土地使用权。2006年12月22日,深圳个人合作建房的组织者和其他80名合作建房者通过拍卖竞得两栋宿舍楼。发生在这两个城市的合作建房“成功”案例,使自2003年底春潮乍涌的个人合作建房这一新生事物的盖头渐渐掀起。从非法集资的质疑到违法预售的指责,合作建房走过了一路荆棘。先行者们试图突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传统模式并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但实践证明,这条路仍然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文试图对个人合作建房作一理性思考,以新视点考量新事物。  相似文献   

9.
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住房制度改革后,各种形式的合作建房渐渐兴起,开始打破由国家、地方、单位统包的住房福利分配格局。1981-1990年,许多省市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住房建设和允许个人建房的政策要求和规定,颁布了允许个人或单位合作建房,推动住房改革的政策文件。关于个人或集资合作建房的性质与作用问题,在1991年由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颁布的文件中说:“住房投资和建设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法院已经下发了产权变更的民事裁定书,凭借这个裁定书不久便可办妥过户手续。”深圳个人合作建房组织的发起者林立人欣喜地说。日前,深圳的个人合作建房者们成功购得两栋成品房,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11.
个人合作建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彬 《中国房地产》2007,(10):66-71
自北京的于凌罡于2003年12月首次发出个人合作建房的倡议以来,民间对于合作建房的热情越来越高,各地纷纷组建合作建房组织,意欲通过个人合作建房的方式,以较低价格实现安居之梦,在温州、深圳这种个人合作建房的方案甚至突破重重困难初步得以实现。但是,个人合作建房依然处于缺乏法律支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推行合作集资建房的建议。有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报导,不仅把合作集资建房叫做“新生事物”,而且满怀信心地预测合作集资建房必将在我国形成“燎原之势”。其实,合作集资建房在我国已经走过了50年,而且出现过两次波折,目前正处于相当困难的局面。现在把它的风雨历程写出来,供有志于研究合作集资建房的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一系列的个人合作建房计划宣告失败或以多种方式“异化”之后,曾经是很律师出身的北京合建房发起者之一的孟宪生所采用的信托模式合作建房或许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合作建房在中国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建房模式,于20世纪末先后在北京、温州、上海等20多个省市进行尝试。合作建房有着解决信息不对称、产品价格低廉等优势,但是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的困难。通过文献查阅整合、实地调研考察以及相关发起人走访等方式,以温州合作建房作为典型案例,揭示个人合作建房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个人合作建房在我国发展的可行}生以及发展障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合作建房行为分析框架,从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考察城市合作建房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浙江、贵州、湖南、深圳四地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合作建房功能的态度、对合作建房获得外部支持的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合作建房资源的能力感知均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居民合作建房意向,影响系数分别为0.128、0.141和0.669。我国城市合作建房模式的设计应兼顾合作建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功能,既要发挥合作建房“自组织”的力量,又需要获得政府、市场、社会等“他组织”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年底,素有“中国个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之称的赵智强宣布正式进军北京给“北漂”盖房,两个目标地块的房价将比市场便宜四成以上。  相似文献   

17.
谈资     
个人合作建房:梦想成为现实温州个人合作建房者们成功拿地了。据发起人赵智强披露,他们已经通过当地一家房产公司以1.0458亿元的价格得到一块政府出让的30亩土地,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划建成260套住房。预计建成后房屋成本价为每平方米5300元,远低于周边楼盘每平方米10000元左右的市场价。如果进展顺利,2008年,中国第一批合作建房者就可以搬进新家了。这是个爆炸性的消息。对公众来说,他们第一次真实地看到了房价下降30%的现实可能。有媒体称,民间力量对抗房地产商“高价暴利”的“革命”有望实现。而在温州之后,人们寄望于下一个又下一…  相似文献   

18.
日前,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就个人集资建房问题,采访了大众,其中既有温州、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等地的个人合作建房发起人,有房地产开发业界、银行业、法律界的权威人士,更有来自学术机构的研究者。众多观点汇聚一堂,成为“个人集资建房”面世以来最大的一次实践与思想的交汇。  相似文献   

19.
当个人集资建房还在民间流传之时,在“两会”这样一个神圣殿掌,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玲研究员在两会期间提出,在目前应积极支持个人集资建房,使得个人集资建房终于可以从民间的街头巷议登上了两会的会场。  相似文献   

20.
合作建房在中国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建房模式,于20世纪末先后在北京、温州、上海等20多个省市进行尝试。合作建房有着解决信息不对称、产品价格低廉等优势,但是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的困难。通过文献查阅整合、实地调研考察以及相关发起人走访等方式,以温州合作建房作为典型案例,揭示个人合作建房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个人合作建房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以及发展障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