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春节期间,襄阳市一泉友回家过年,在襄阳区双沟镇农村收到一批刚出土不久的洪武通宝小平钱.铜钱装在一陶碗内,共有105枚,全部为洪武通宝小平钱.这批钱个个生坑缘锈,而且锈色一致确系同坑出土,除少数几枚锈蚀较重外,大部分文字清晰.经笔者逐枚对照,并以透明薄纸拓印后相互印照对比,发现其版式可达30余种,现选拓29枚附后.  相似文献   

2.
马年新春,从浙江集得数枚大中通宝背十钱.皆蓝绿锈色,同坑所出,地章间或多或少还有着薄薄的一层绿水银沁,十分漂亮.江苏无锡一带出土,这批钱除了大中背十外,还有蒙文大元通宝,大中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光背和天定折二、折三、大义折三,以及一枚天佑小平,其他多是北、南宋钱.  相似文献   

3.
笔者收藏了千余枚安康月河出土的窖藏宋代钱币.这批钱币生坑绿锈,古色斑斓.其中发现折二"建炎通宝"(图1)中有一枚异宝篆书钱(图2).通过钱文比较,深觉有趣.  相似文献   

4.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初期,社会较前安定,于建国前在部分地区已铸行"大中通宝"钱,明朝建立后,铸行"洪武通宝"币值五等钱币.<明会典>记载"洪武通宝每文含铜只二分,且为纯铜所铸."经测定3枚洪武通宝,含铜72.14--82.71%,锡7.73--8.72%,铅7.56 --16.63%,其成分均为锡铅青铜,非纯铜所铸.和同时铸行的"大中通宝"合金成分相同.这与历朝历代为补充铜料供应不足,回笼前代旧钱熔化改铸本朝新钱有关.  相似文献   

5.
笔者集有两枚洪武通宝背记值钱,现拓图介绍如下: 图一,洪武通宝背"五钱",直径4.1、穿径0.9、厚0.4厘米,重24克;图二,洪武通宝背"三钱",直径3.2、穿径0.7、厚0.19厘米,重11克.上述两枚记值钱皆为红铜质,钱体厚重,包浆自然.钱文为真书顺读,字体粗壮工整,字迹清秀遒劲,笔划清晰,字口深峻,品相极佳.  相似文献   

6.
我藏有一枚康熙背台大样俗称的罗汉钱(见拓图),该钱字口深峻,棱角分明精美异常,文字有泉友们称谓的拔模斜度,恐系母钱. 该钱是从陕西富平县境内出土的一坑清钱中捡选出的.该批钱最早为顺治通宝,最晚为光绪通宝.  相似文献   

7.
笔者一临沂泉友最近在农村购买了20余公斤出土宋钱,从中挑出一枚真书折二靖康通宝钱,是钱生坑锈品相极好,未流通(见图),钱重7.3克,径33,厚1.8,穿7.6毫米.  相似文献   

8.
温苏 《西部金融》2001,(11):61-62
1368年,朱元璋建元洪武,铸"洪武通宝",形制与大中通宝基本相同,即小平、当二、当三、当五、当十共五等.其中小平又有光背、纪地、纪重等. 洪武通宝光背小平,版别较为单一,涉及洪武通宝光背小平的研究文章也少.笔者多年收集,得洪武通宝光背小平不少,试用分析北宋版别钱的方法,分析洪武通宝光背小平钱,果然分辨出版别多种,试列于下与同好共商:  相似文献   

9.
2007年5月21日,笔者在张家川县龙山镇购得10枚小型货布(图1)和2枚常见品,均铁斑绿锈.据出售者讲,为西沟一带同坑出土,具体出土地点不详.现将分析研究结果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夏,湖北襄樊市襄阳区石桥镇出土一批开元通宝,约3000余枚.时隔不久,与之相邻的襄樊市宜城县城关镇也出土一批开元通宝,近2000枚.这两批钱币十分相似,所出钱币均钱体规整,锈色均匀,铜质发白,轮郭深峻,文字纤细,异常精美.两批钱中均无会昌开元钱,钱径大多数在2.5厘米左右,略大于初唐开元.  相似文献   

11.
近期,泉友从广州带回一批铅质开元通宝小平钱,计2000多枚,该钱附着一层灰白色薄锈,版式繁杂,钱文漫漶,大小参差不一,流通磨损严重.据说是出之一坑.  相似文献   

12.
2002年3月份,咸阳市对渭河河堤进行拓宽改建,在基建工地常有古钱币出土.有一位民工就挖出一些古钱,在这些古钱中有一串锈结成棍状物的大钱,他们将其砸开后发现均为"永昌通宝"钱,有60多枚,另外还有部分零散钱币,经过清理,它们分别是"正德通宝"大花钱、"永昌通宝"、"崇祯通宝"小平钱,共有4枚.从这些钱的内容来看,最早的是明"正德通宝"钱,最晚的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大顺政权货币"永昌通宝"钱.  相似文献   

13.
2002年6期<文博>杂志刊文,1997年2月18日至5月18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为配合西安财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基本建设,在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瓦胡同村清理古墓56座.其中,明代墓葬7座,其余均为秦藩郃阳王家族成员墓葬.在明墓M2出土随葬品主要有钱币、戒指、墓志.出土钱币4枚.开元通宝2枚.皆光背,元字首划较短,次划左挑.钱文清晰,制作精美.径2.3,郭宽0.15,穿径0.8厘米(图1).熙宁重宝1枚,光背,钱文楷体,旋读.径3.1,郭宽0.4,穿径0.85厘米(图2).弘治通宝1枚.光背,钱文楷体,对读.径2.5,郭宽0.3,穿径0.7厘米(图3).  相似文献   

14.
日前,西安地区出土一批乾元重宝重轮大钱.钱径均在35毫米左右,重轮谷较深,铸工精良,系官铸无疑.该坑共出土有近百枚,不杂有其它钱.内中发现有三枚背穿下月,其中一枚略显轻簿(见拓图),径34.03,厚2.2毫米,重11.2克;另外还发现一枚缘较阔版式钱.  相似文献   

15.
新千年之初,河南洛阳白马寺镇农村,出土三枚唐开元通宝"长一元"白铜小平钱.其中一枚背铸三云纹,图1径2.50,穿0.64,厚0.13厘米,重3.6克;另二枚光背.图2径2.49,穿0.62,厚0.15厘米,重4克;图3径2.50,穿0.66,厚0.16厘米,重4.7克.  相似文献   

16.
钱镜当何用     
2002年初夏,我在西安八仙庵旧货市场地摊购得洪武通宝钱镜(见相片),镜的正面可照常使用,而背部却镶着一枚折三洪武通宝.该镜径46.6,缘厚3.2(钮处厚6mm),青铜质略泛黄;镜背所镶之折三洪武通宝径32.8mm,铜质为红铜,系"双点通"(通之"辶"一点处为两点);总重23.3克.据笔者及西安、咸阳数藏友初步鉴定,对镜背所镶折三洪武通宝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钱是焊于一个普通的手镜(径小于50mm的镜)之后背;另一种却认为钱是在铸镜之时放于镜模中直接浇铸而成.笔者倾向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明朝虽然立国277年,历十七皇朝,但实际铸行小平钱的仅有十朝11种钱币.它们是大中、洪武、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因忌讳太祖朱元璋名字中的"元"字,钱名一律用"通宝".  相似文献   

18.
笔者集得一枚特厚开元通宝,径24.8,穿6.3,厚3.3厘米,重9.3克;开门生坑,穿孔不正,品相中等;正面文字与一般开元通宝深浅基本一致,文字笔划粗、不精致;背面缘仅略高于肉,基本与缘平,明显移范(见图).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春夏之际,肇庆市因基建出土一批窖藏古钱币,共百余斤,钱文始于开元,止于洪武,应为明初窖藏.在出土的百余斤古钱中,两宋钱占绝大部份,铁钱却不见一枚.我在该窖藏中筛选出几枚以作收藏,并整理出拓图以供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1月在韩城市选得一枚日本钱,面文"宽永通宝",背穿右有一"文"字,首画点作"√"状,颇异,为一异品钱.径17.7,穿5.3,厚0.07毫米;重1.05克(图).质为黄铜,略带绿黑色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