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王朝在与汉族不断的交往和碰撞中,逐步引进了汉民族的先进经济模式、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辽的货币制度也大量仿照了中原,同时也是建立在与辽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且有效地促进了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化进程。本文从辽钱文字、货币政策和辽大量使用汉钱三个方面探索了民族融合的印迹,分别从这三方面分析了辽的货币制度中与汉民族融合的特点,得出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在货币制度上表现非常突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论文解读了长城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作用和影响,认为长城从产生到发展,绝大部分时间都与解决人类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面临生死存亡、构建社会秩序、传承和发展文明)息息相关。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长城界定为:长城是中国古代由连续性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体系的军事防御工程。此外,论文还对与长城有关的相关概念如长城区域、农耕和游牧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长城地带是中国历史上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地带,长城沿线的地区可称其为"长城区域社会",位于这个区域社会中部的敕勒川地区既有农牧文化交错带的典型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敕勒川文化是一个地理概念,既有敕勒川平原这一地域空间的独特环境,又受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与晋陕汉族移民及西北回族移民族群精神内核的约束与影响。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敕勒川文化既是河套平原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北方民族文化的阶段式遗存。其地方性、民族性特质非常明显,具有多元化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巴彦淖尔市境内长城长度占内蒙古自治区长城总长七分之一,分布区域广、年代久远,其建造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疆域理念与建筑智慧。采用调查法、数据整理分析方法,论述了巴彦淖尔市境内长城研究保护现状及所做的研究工作,指出了长城保护存在如下问题:宣传方式单一,长城文化价值未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长城保护的科技技术力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长城文化价值的理论研究深度不足,未深入挖掘长城文化精髓等。提出加强长城保护与宣传、做优做强长城文化旅游、建立长城文明示范村、推进长城信息化管理、加强长城文化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魏财政体系和财政管理在拓拔鲜卑由游牧生产方式到农耕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完善。随着农耕方式最终占有压倒性优势,成为北魏国民经济的主体,北魏财政体系效仿前代中原王朝统治经验,日益与中原汉制融合,财政体系逐渐完善,财政管理也日益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急速转变、动荡复杂的时代。中原势力被削弱,边疆少数民族不断深入到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给原本单独活动的汉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每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无一例外地进行了汉化。而拓跋鲜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拓跋鲜卑整个汉化过程中,六镇鲜卑不同于迁入中原的鲜卑,他们的汉化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汉文化与鲜卑文化在融合过程的冲突与摩擦。虽然在汉化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汉化始终是主流。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大量的汉族人(民人)越过长城,在长城外侧聚居,这些人也被称为移民,晚清时期移民业已形成了很多边村社会,从"边"到"村"的过程,是农业逐步取代牧业的过程,也是"边村社会"的形成过程。由于民人的进入而引起的原有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在基层组织方面体现尤为明显,故试图从基层组织会社入手,探讨长城以北移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与时俱进的长城文化符号形态要彰显国家文化和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从"命运共同体"角度诠释和展示长城文化价值。基于国际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理念,长城文化价值内涵是统一的整体,包括"物"层面的和平防御文化;"纪念物"层面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共存、交流互鉴及"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遗产共同价值。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决策下,长城文化价值体系的传承和展示面临新机遇,以文化旅游跨域融合发展、文化展示形式的功能整合和文化价值教育的多样化等文化实践提升长城文化价值的展示和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9.
长城修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平。古代儒家、墨家、道家的和平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理念,并运用于长城的修筑,以及农耕和游牧民族的政治、经济交流。长城的诞生和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没有侵略基因的民族。长城蕴含了丰富的和平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价值。长城和平文化的软实力内涵,对于当代世界和平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阐释、化解"中国威胁论"负面影响、提升和平大国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高原与山西西北部、陕西北部三省交界处,可称为鸡鸣三省之地,这一带是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及其之间的连接、相通之处,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交汇融合,从而说明、证实了鄂尔多斯地区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北京故宫同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代长城担任着军事、经济、文化等功能,如今逐渐演变为文化遗产、旅游圣地.认识、了解长城,"读懂长城",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国文化以更好的姿态"走出去".帝都绘工作室主编的《长城绘》一书介绍如何结合现代科技对长城进行全方位的科普,并以长城信息图式的科普...  相似文献   

12.
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文化科技融合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经验材料和数据分析,阐明了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揭示了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现实际遇,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培育产业"新市场",激发产业"新动力",发展产业"新业态",优化既有融合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地域书风的兴起对中国书法现代性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构建"八桂书风",具有防止迷失自我"文化身份"的功能。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野性思维特征、深厚的地域民族文化积累、多样的书法历史文化资源为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而建立在民族文化、族群文化与区域文化基点上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有助于其功能得以更加清晰地实现。  相似文献   

14.
长城绿色经济带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长城沿线部分区域发展和腾飞的必由之路,其本质是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在总结长城沿线自然与经济特征、界定长城绿色经济带和长城绿色经济带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概念基础上,设计出了的三种核心融合模式:特色农产品生产—商品化处理—营销融合模式、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融合模式和特色初始农产品—加工品—旅游产品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选择。以少数民族为主要世居人口的广西受到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滞后,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逐利者"角色未扭转,社会职能建设滞后于城镇化进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化引发征地拆迁冲突的治理机制不足等问题。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安排体现为:从空间扩张到层次有序的宏观调控职能;从逐利者转变为培育者的政府角色;从经济职能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职能为重点;从区域分化到区域整合的规划职能;从城乡分治的文化职能到城乡包容的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文化强国和媒体融合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对长城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长城文化的传承及其保护工作的开展亟需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有效传播。新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媒介平台,从新媒体的内涵出发,并结合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构建长城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这对于促进学者对长城进行多元化研究,提高公众对长城资源、文化、教育、法规的关注度,增强全民长城保护意识与维修理念以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与齐桓、晋文称霸中原不同,秦穆公只是称霸西戎地区。所以,古今学者普遍认为这只是"偏霸",《左传》的作者甚至彻底否定秦穆公的"盟主"身份。文章认为,秦穆公的霸业绝不能用"偏霸"简单概括,应该全面评价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他不仅对秦国的历史走势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秦文化的区域互动发展也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大学教育从引进到逐步本土化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政治文化的制约,战时文化的影响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大学文化,文化的多元性产生了大学文化的多样性。校训,作为大学文化核心层——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民国时期大学教育中,东西方文化本位、不同政治文化作用下大学精神的诸多层面。民国时期大学教育体系从建立到走向现代,并逐步实现本土化,实现了较为成功的转型。其中有成功也有不足,并一直延伸到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随着国际上"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深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和作用愈加凸显,研究中式管理渐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道、法三家的管理智慧十分丰富,从儒家的"八条目"、"五德",到道家的"无为与有为",再到法家的"法治",从中可以发掘出许多古为今用的管理思想,十分有益于探索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式现代管理学.  相似文献   

20.
从南梁诗中出现"西楼",到唐诗宋词中"西楼"文学意象的逐渐形成以至成熟,"西楼"已然成为了寄托古代诗人词人感伤类情感的特定意象,是感伤抒情心理的象征。追溯古典诗词中"西楼"意象抒情意义的成因,我们发现它的形成与发展和西楼建筑的实际作用以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