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没赣西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新余的定位。要加快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辐射能力,构建赣西区域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与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为"环鄱区"),是以江西省鄱阳湖为核心、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战略构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三座城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共38个县、区,覆盖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  相似文献   

3.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地税工作职能,对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的认识、思路、地税政策以及服务和支持措施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以期为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之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一、生态文明与鄱阳湖城市群生态文明关注人与人关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体系。生态城市群成为鄱阳湖经济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有利于鄱阳湖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有利于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本刊特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周边九市畅谈规划出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一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范围覆盖了全省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该区以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0%的经济总量。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近一周年之际,2010年11月19-21日江西省以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本刊特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周边九市畅谈规划出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怎样实践这一符合国际价值理念和趋势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介绍国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内涵,然后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何根据自身状况实现低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产业》2009,(12):13-13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这是我国今年批复的第9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0.
隆冬时节,走进赣西边陲的革命老区莲花县,群山环绕,山水相间,薄雾缠绕,层林尽染,犹若一副绿水青山水墨画。不久前,莲花县获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江西省萍乡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一荣誉背后正是莲花县坚持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守.  相似文献   

11.
本期推介     
《老区建设》2012,(16):1-1
生态文明观已成为国际间的共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对原本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形态中的生态观念,应当加以传承并升华,使之成为生态观念的自觉。生态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之根本,脱离或是偏离这一根本的建设都会成为“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水兰 《特区经济》2011,(1):206-207
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的"生命湖泊"。本文论述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秋文 《老区建设》2010,(11):18-20
鄱阳湖生态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横峰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横峰将乘势而上,以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战略,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目标,着力优化经济结构、优化政务环境、提升人口素质,奋力推进“1122”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工业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期推介     
《老区建设》2012,(10):1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是导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是未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江西东华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涂晓玲,在《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研  相似文献   

15.
龙明 《老区建设》2011,(20):11-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是以生态与经济为发展轴心,推动鄱阳湖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长远发展,本调研组以新干县为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建设生态经济的优势与劣势。新干县具有一定的产业区位优势,工农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生态经济建设上还存在不足,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遭破坏等等。针对以上这些的问题,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认真研究分析了当地基本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合理对策,这对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性发展,带动整个江西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特色资源商标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推动江西崛起的战略举措,是关系江西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也为全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示范。为了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使之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本文通过考察和调研该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特色商标资源,找出其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商标品牌潜在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出发,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特色商标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众多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中唯一以实现大型湖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国家战略区.是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的"生命湖泊"。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以带来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丰收。保护好鄱阳湖生态区环境,关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生态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鄱阳县扶贫办主动策应省委、省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鄱阳县推进“中国湖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扶贫。2008年以来,扶贫办扶持了生态渔村、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渔村50个,扶贫生态林3万亩,开发生态农业基地5个。  相似文献   

20.
查启利 《老区建设》2010,(21):34-36
发展低碳经济是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新模式。在全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苏荣强调,要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家园,使生态环境优势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