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1999—2010年我国29个省级辖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级辖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强度的互动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各省级辖区在确定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强度时,不仅考虑本辖区的工业污染水平,还会考虑相邻辖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强度,即各省际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强度存在显著的策略互动性;相对于人均GDP和财政收入能力而言,省际环保策略是制约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强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系统梳理环境规制与FDI择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利用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分析了区域环境规制强度对FDI企业进入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FDI企业进入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在环境规制对FDI企业进入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短期内日益增强的环境规制不仅能够直接抑制FDI企业进入,而且还能够通过迫使企业加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而间接抑制FDI企业进入.但是,长期内日益增强的环境规制并没有挤压企业的研发资金,对FDI企业进入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不仅从侧面检验了"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而且还为中国下一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和制定相关的外资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明  黄清煌 《经济管理》2015,(2):167-177
环保投资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工业污染减排,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尚未形成共识。为此,本文运用广义矩估计法测算出环保投资的工业污染减排效应及地区差异性,并基于不同治理投资结构检验了环保投资与工业污染减排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环保投资对工业污染减排存在正向影响,但不同地区的污染减排强度对环保投资的反应存在差异性。此外,环保投资和工业污染减排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即环保投资对工业污染减排的效应只有在特定的治理投资结构区间内才能发挥作用。本文政策涵义明显:加大环保投资规模,优化治理资金配置水平以提高环保投资的使用效率。同时,政府切忌走人盲目加大环保投资规模的误区,应根据各地区的现实情况改善治理投资结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融入工业污染源治理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4.
在绿色工业革命的时代,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增长如何兼顾,是否加大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便会损害经济增长利益?文章选取东西部地区2003-2011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额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东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水平不同,但投资额增加是共同趋势。同时,文章还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模型结果显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可以兼顾,绿色经济、绿色发展是可以追寻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工业污染治理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处理好工业污染问题的首要困难在于资金来源.为此,本文通过对新疆2000~2009年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治理投资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各来源进行线性回归与时间序列混合模型的拟合,来探究新疆工业污染治理的有效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石家庄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家庄市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总用水量逐渐增加,水资源需求量的上升,则相应对水资源的胁迫效应也不断增大,城镇化率平均每上升1个百分点,城市总用水量平均增长458.33万立方米。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土地资源的胁迫效应: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弹性为0.6,即经济增长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6%;而城市建设用地对城镇化的弹性为0.39,即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39%。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大气环境的胁迫效应:石家庄市城镇化水平与污染排放量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其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湖北省近十多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长远协调发展,同时也存在投资规模不稳定、投资力度不足、以末端治理为主等问题。结合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变化和湖北省域情特征,文章提出了改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政府的统筹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投资主体积极性,创新投资渠道;以两型社会试验区为牵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转变投资重点;发挥域内科技优势,以创新驱动提高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8.
9.
防治污染、改善环境是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工业污染作为宁镇扬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三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特征与现状两个方面对宁镇扬工业污染及治理情况进行描述分析,从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投资结构对宁镇扬工业污染治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找出宁镇扬三市工业污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的工业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来,国内环境监管者对工业污染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进行治理,其中包括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然而所取得的成果却不甚令人满意。得出中国工业污染治理存在着二次失效的结论。为防止这种二次失效的发生,监管者可以对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分别进行监管,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肖智  侯双 《技术经济》2013,32(1):96-100,128
利用2002—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3个角度对我国工业SO2、废气、废水、粉尘、烟尘的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城市化水平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工业规模效应、城市化水平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在不同年份对我国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和贡献程度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技术效应的贡献最大;技术水平提高是城市化促使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外贸易对我国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还存在争论.本文建立了对外贸易影响环境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利用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我国能源消费数据,对我国2002年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对外贸易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Feenstra等人的三要素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国际外包影响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理论机制,运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包对我国工业行业总体及分部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包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均存在明显的正效应,但外包对劳动力资源密集型部门和中等技术部门的影响效应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14.
朱欢 《技术经济》2019,38(1):81-88
基于2004—2016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采用Yitzhaki指数测算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空间非均衡性,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空间非均衡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与其相对剥夺指数大体上呈反比关系,且相对剥夺指数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同一省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均对相对剥夺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而同一省份的财政支出对相对剥夺存在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环境污染对相邻省份的相对剥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全球和长期来看,贸易增加了全球CO2和SO2排放,但减少了BOD排放;贸易在减少发达国家CO2和SO2排放的同时却增加了非发达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CO2和SO2的排放;贸易减少了发达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BOD的排放,但增加了新兴市场经济体BOD的排放。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表明,扭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造成我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重要的社会结构原因.文章将我国的产业发展低端锁定问题拓展至工业化弱质和服务业滞后两个部门,将城镇化扭曲投影到城镇化建设的动因扭曲、主体扭曲和功能扭曲三个维度,构建"两部门?三维度"分析框架,采用典型化事实与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困境,并构建PLS-SEM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矫正城镇化扭曲,实现我国产业发展低端解锁的路径选择.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弱质问题表现为结构演进受阻和效率提升缓慢,我国的服务业滞后问题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生产能力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保障消费能力不足.改善地方财税制度可以显著地降低土地城镇化水平,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可以显著地降低农民工城镇化水平,在供给侧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可以显著地降低城市病水平,进而矫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动因扭曲、主体扭曲和功能扭曲.矫正城镇化扭曲对于改善我国工业化弱质和服务业滞后问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解锁.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9—2013年中国21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污染排放具有循环累计因果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长期内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波动的解释力将超越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中西部地区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在阐述产业转移与生态循环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中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提出为了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置于重要地位,采取更新地方政府发展理念、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培育生态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完善发展相关服务体系、创新生态循环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和加快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化等措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9.
李停 《经济经纬》2013,(1):62-66
笔者考察了中国工业部门市场份额的流动性,从动态视角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竞争程度提供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法。尽管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工业集中度保持相对稳定,但通过市场份额流动性的经验研究发现,稳定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流动性。进一步考察工业集中度与流动性关系,发现集中度与流动性显著正相关。集中度并不能预测流动性,对行业竞争程度的衡量上,集中度指标与流动性指标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笔者对简单"结构操纵"产业组织政策提出质疑,政府需要关注那些高度集中的市场,但高度集中并不是反垄断的充分条件,高度集中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巨大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针对环保投资与城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三项环保投资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但是对东部地区无显著影响;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对各区域城镇化水平均呈现负的影响作用;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对于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影响为正,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均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