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彬 《发展》2011,(1):142-142
当今的中专学生问题颇多,但不少学生背负厚重的家长期望由厌倦学习导致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而当负担与溺爱混合使许多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够健康,直至出现问题时,家长们又过早地放弃,给孩子下定论导致家长和孩子集体放弃。进而走到中专学校,那么怎么样通过班主任的努力使这么一群早已远离梦想、不被信任的孩子重拾信心呢?  相似文献   

2.
董振芳 《中国西部》2012,(3):102-105
又到一年寒假时,这个假期孩子是怎样的度过,是否又向从前一样在作业的海洋中度过。还是有什么新意呢?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安排才能给孩子一个既轻松又有意义的寒假?本文将给你、你们更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曾一  若诶 《中国西部》2011,(16):72-77
暑期将过,又到中小学录取时,您是一个面临升学的孩子?还是这样孩子的家长?或许是一个关注教育的人士。您是否面临“择校”这个问题?对于“择校”热这一现象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相似文献   

4.
唐爱华 《发展》2008,(5):97-97
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在为孩子不听话、缺乏爱心、厌学、贪玩、死板而发愁。到底是谁之过?究其根源,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方法问题?这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深思。  相似文献   

5.
钟铁城 《魅力中国》2011,(4):139-139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效果的呈现,目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那么,小孩受到家长的疼爱更加厉害,孩子要什么家长买什么,孩子玩什么家长都尽量满足什么。而且目前国家经济的发达,家庭富裕起来也十分普遍,对于很多的家长来说,给孩子一切新玩具没多大问题,但是市面上的玩具对小孩的成长真的是那么的重要吗?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社会而言,孩子的教育永远是热门话题。在射阳,这个话题又多了个内容:让孩子上公办学校,还是进民办学校?  相似文献   

7.
曾经有一位家长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些孩子对你们老师来说,只是你们教的成百上千学生中的一个,但对我们家长来说,那就是我们家族的一代人啊。是啊,一个孩子,是一个家族的一代人,这一个个孩子加起来,不就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一代人吗?  相似文献   

8.
大民 《环球财经》2013,(9):38-39
每到大学开学的日子,媒体上都喜欢做个专题,讨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2006年时我写了篇博文《我送孩子上大学惹谁了?》,为这种现象辩护。此后每到临近开学时,我都重发一下,都会得到不错的访问量,慢慢地骂我的少了,支持的多了。有趣吧?批评的声音集中在两个点上。一是指责孩子太娇惯,蔑视家长“贱骨头”;二是上纲上线——中国教育出问题了,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程显龙 《中国西部》2013,(30):88-91
家长会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形式。通过家长会,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让班主任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在家时的表现,进而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然而,时下大多的家长会却失去了它应有的迷人魅力。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家长会重拾其迷人魅力呢?  相似文献   

10.
丁芃 《新财经》2008,(5):50-51
“您好!是来接孩子的吗?这边走。”东方爱婴的工作人员把《新财经》记者当成了来接孩子的家长。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个装点得花花绿绿的教室,一群宝宝正在家长的陪同下与老师一起做着游戏。从另外一个房间传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朗诵声,循声望去,几个年轻妈妈正在认真地朗诵诗文。  相似文献   

11.
Anita 《中国西部》2012,(12):40-41
各种兴趣班都有其各自的教育价值。孩子参加兴趣班的整个过程,是孩子学习、发展的过程,不仅他自己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家长也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去配合教育,这样效果才好。所以,您在选择兴趣班时应持慎重的态度,否则盲目地去跟风,让他应付差事地去学习,会使您投资很大,却收效甚微。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选择兴趣班呢?  相似文献   

12.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27):112-113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最近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一道道考试、升学和择校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教育焦虑症”,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开来,进入普通众多家庭中,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天伦之爱变味,焦虑的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了。考试、择校前后的家长,有为孩子成绩彻夜难眠的,有为孩子分数担惊受怕的,有为孩子升学四处奔波的,有为孩子上学懊恼伤心的,有为孩子名次坐立不安的……凡此种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痛”。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对教育的过分要求,使不少家长再也走不出教育,孩子的教育被作为生活、家庭、人生的唯一“赌注”,这样的家长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不患“教育焦虑症”才怪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孩子能实现自己美丽的愿望,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积劳成疾”,也把孩子累病了拖垮了。教育焦虑症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甚至行为失控,还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意味着以人为主体性的主导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的自然载体。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面对课改的进行,我们怎样做好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呢?本文是我对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探索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微天下     
《东北之窗》2011,(20):12-13
小故事:纽约冬天十分寒冷,积雪盈尺。可公立小学却总是照常开课。有家长质问学校为何如此。校方说:停课的话,很多穷人孩子就不能享受暖气和免费午餐,回家会挨冻挨饿,所以不能停课。家长说:那只接送穷人家的小孩去学校不就行了?校方说:不行,我们不能在帮助孩子的同时践踏他们的尊严!  相似文献   

15.
佳睿 《东北之窗》2011,(2):70-70
《东北之窗》:目前中国出国留学出现了一个低龄化的现象.有许多家长把初中的孩子送出国留学,你在美国可以感受到这种潮流吗?  相似文献   

16.
罗智琼 《魅力中国》2010,(16):182-182
英语课这门并非母语的课堂,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它呢?本文从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如何使用教材?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子且 《魅力中国》2011,(21):279-280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而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除督促孩子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外,还会送孩子去业余培i/ll~校上课,他们不辞辛劳地接送孩子,省吃俭用地交纳学费,然而,尚有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的语言学习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家长应怎样认识、引导孩子的语言学习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家长们才能以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学好语言。  相似文献   

18.
张艳霞 《魅力中国》2012,(29):16-16
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大家也许都耳熟能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富有精辟哲理性,而且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一群天真灿烂的孩子在一起,孩子们身上潜藏的人性本善的言行不止一次地穿遗我的胸膛,触度到我的心灵,在感动的同时,也促使我常常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是孩子们的老师。保护孩子们善良的本性,引导他们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品质,是我们的责任。“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孟子在学堂附近受到好的熏陶。家长把孩子放0的交给我们,我们又该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9.
陈梅凤 《魅力中国》2014,(19):172-172
新课改春风吹拂下,教育的沃土随之绽放出一朵朵令人赏心悦目的课改之花。除了课堂一一师生共同展示风采的主阵地充满激情、充满“人文”味儿外,作为评价师生的主要方法——试卷的改革,让老师们更勇敢、坚定地迈出了课改的步伐。但试卷中作文比例的加重(40%)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语文成绩是锦上添花;而对于作文不理想的学生就显得忧心忡忡,他们的家长更是急得团团转。原本就被称为“拦路虎”的作文,如今已占据了试卷的半壁江山,这“虎”似乎更“凶猛”了。为了成绩,家长们想到的是押着孩子到处上作文速成班。孩子呢?也不敢说“不”,无奈中便形成了一种逃避、厌烦的心理状态,一见作文就没劲儿,一听作文就头痛。  相似文献   

20.
王欣  宋炜 《发展》2002,(10):59-61
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留学海外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专利。尤其是近年来,出国留学出现低龄化趋势,让孩子到国外去读中学或预科并在国外考大学的中国家长逐渐增多。据一项专题调查表明,有84%的家长打算送孩子去国外“镀金”。作为孩子未来的“设计师”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体验发达国家的生活工作方式,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丰富实践经历,开阔视野,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可谓不惜重金,不遗余力。我们知道,对教育的投入,应当注重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讲究“科学性”。而家长们这种“倾其所有”的投入是否和它的产出成比例?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