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于霏 《中国西部》2012,(12):18-19
在教育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慢养"孩子成为热门话题。而慢养考量的是家长的耐心、信任、目光长远。如何"慢养"孩子?话题发起人阿桃:"慢养"的前提是耐心。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让孩子得以享受童年的快乐,给孩子体验挫折与失败、自己找到正确方向的机会。风中的歌:"慢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在不断修正家长教育方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高中阶段教育结束时的高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未来走向,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家长、学生都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重压之下,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纷纷采取择名校、寻名师补课等方式来为孩子获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基于此,"超级中学"、"择校"、"名师办班"等中学教育乱象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西部农村家庭教育的形势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又 《中国西部》2011,(20):42-43
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农村家长总结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时说:"养了孩子,教了孩子,但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因此,从这一点也说明了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根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4.
木一 《中国西部》2012,(33):112-114
目前,幼儿教育着实是件让人揪心的事。幼儿教学的小学化,打着各种旗号的早教中心,特别是近期虐童事件的发生,更是把幼儿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新一代家长在"孩子丢失了天真烂漫的童年"与"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间无比纠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5.
家长们在群里的执著和焦灼,正是这个时代的焦虑,事关教育公平、社会风气以及公共生活不怎么用QQ的冯先生,最近一下子加入了5个QQ群。冯先生的好友老田刚刚跟孩子一起经历了"小升初",现在孩子已经上了一所心仪的中学。这位好友在传授经验时特别强调,之所以顺利度过"小升初",多亏了"群"里的信息。一个家长是否尽责的重要指标,是看看他加入了几个"群"。无论是否有意为之,如今的家长已经或正在进入一种线上的"、群居"时代。你可以关掉声音,也可以隐身,可是那些闪烁着的小头像却让你无处可逃;而与QQ群的喧闹比起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邮电大学、中国金融管理学院、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院、中国经济贸易大学"……这些看上去很唬人的名字背后,只是一个空荡荡的网页。今年7月,正在为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而犯愁的北京家长李峪(化名)接到电话,一位自称是教育中介机构"信大教育"的人,声称可以帮李峪的孩子"上大学"。  相似文献   

7.
拼儿子     
吴昆  黎青 《走向世界》2014,(49):95-95
看着新闻中各式各样的"拼爹"闹剧,感慨的同时也庆幸自己有一个平凡的家庭和平淡的生活,拼爹这种事离我们很遥远,更何况我自己都是当爹的人了。可是近期又"拼儿子"又让我感到一阵无奈。其实"拼儿子"说得上是源远流长了。孩子们从小到大的成绩都是家长们津津乐道的,家里有个成绩好的孩子总是会被羡慕的,在场合上脸上也有光。  相似文献   

8.
《新财经》2010,(2):56-57
武汉某工地上一对农民工夫妇,正将炸山采矿用的火药卷成筒堆在屋内。几个月大的孩子和极具杀伤力的黄火药同置一室 一名孩子守候在家长挖"宝"的坑旁边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美国家长也因此有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金钱教育方法。从零花钱的使用开始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作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家长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一旦因孩子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10.
<正>不断有朋友问我: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怎么办?我在回答的时候,很少直接针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做出回答,而是先会问家长自己是怎么做的,孩子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否顺畅,孩子对学习一直以来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一个主要方面是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另外一个更大的方面,就是孩子的生活、情绪、情感或精神世界有一些内容需要调整。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老盯着孩子成绩的  相似文献   

11.
高慧 《魅力中国》2013,(19):228-228
六岁以前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良好性格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年龄小,可塑性强,最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怎样引导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这是全社会所关注的大事。往往一些家长看中的是自己的孩子的智力和才艺,忽视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品德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至于养成了不少的独生子女的独、娇、骄、霸的人格偏态,以至于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表现出自私、任性、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劳动观念缺乏等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分析家庭教育的效果,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是体制化文化资本的利用方面,即有的家长有丰富的知识,却没有教育孩子的智慧;家长视自己是家中的权威,缺乏与孩子交流沟通;家长把自己当成标准,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合理。二是具体化文化资本的利用方面,即一些家长没有尽早有意识地教育孩子,错过孩子道德培养的敏感期;教育中重智育,忽视道德修养践履;家长言行不一,言传重于身教。三是客观化文化资本的利用方面,即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满足有余,精神关怀不足,以及家长消费文化的不良影响。搞好家庭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文化资本,家长应把自己变为智慧型家长,重视以身作则,并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等资源来丰富自身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家长们让孩子参加一系列的培训,音乐、绘画、英语、语文数学强化、奥数、作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样做的结果显而易见,孩子幼小肩膀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厌学情绪萌生进而导致亲子关系不和。专家支招,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是——因材施教,明白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因势利导。而如何能知晓孩子究竟是哪方面的人才,孩子哪些方面比较弱,皮纹测试可以科学地帮助家长。  相似文献   

14.
曹新民 《魅力中国》2009,(31):186-186
经常会有家长提到,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允许小朋友动自己的玩具,或者不肯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糖果,就会紧张的不得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独"了,有独生子女的霸道毛病。  相似文献   

15.
让孩子在家上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部分文化程度较高、见识较广、眼光前瞻的现代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的逃避,是一种无奈之举;从形式上说,是一种现代私塾.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有其有利性. 首先,学生在家上学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一般地说,这部分家长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教育能力以及经济实力,自身(或雇请老师)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特别是能把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培养,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打造",培养成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  相似文献   

16.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27):112-113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最近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一道道考试、升学和择校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教育焦虑症”,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开来,进入普通众多家庭中,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天伦之爱变味,焦虑的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了。考试、择校前后的家长,有为孩子成绩彻夜难眠的,有为孩子分数担惊受怕的,有为孩子升学四处奔波的,有为孩子上学懊恼伤心的,有为孩子名次坐立不安的……凡此种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痛”。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对教育的过分要求,使不少家长再也走不出教育,孩子的教育被作为生活、家庭、人生的唯一“赌注”,这样的家长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不患“教育焦虑症”才怪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孩子能实现自己美丽的愿望,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积劳成疾”,也把孩子累病了拖垮了。教育焦虑症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甚至行为失控,还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7.
周明霞 《西部大开发》2009,(11):101-10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人,对孩子的影响是特别有效的,也是特别持久的,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家长一定要洞察孩子的心,全面把握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惩罚是一种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的手段,一般在孩子不听话或犯错时使用。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屡教不改,令他们十分头疼。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惩罚技巧,孩子的不良行为一般  相似文献   

19.
张静 《产权导刊》2007,(8):66-66
6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玉尔其乡、阿恰勒乡人民政府,将29名孩子的家长告上法庭,理由是他们的孩子因忙农活辍学,要求法院责令家长把孩子送回学校读书,"不让一个家长非法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如何和家长进行必要的交流,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我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试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