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俗化”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风格,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家庭身世、时代环境与中西两种文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世俗化”倾向的追求。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及作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世俗化”倾向这一主题让我们看到了乱世中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在作品中出神入化般的运用了比喻修辞,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个性化的思维模式,细腻而犀利的笔触赋予了这些比喻鲜活灵动、独特新奇和意蕴深远等特点.这也是她的作品荒凉凄情又充满生命张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作家张爱玲深谙汉语的声律节奏,她将文学与音乐巧妙结合,以音乐的灵动性和丰富性来形成一种潜在的语言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声韵,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感受,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音乐化效果。本文在分析张爱玲小说中音乐的作用的基础上,对其小说的音乐化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间走向意味着永恒,意味着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张爱玲的作品广受欢迎与其作品的民间走向是有必然联系的.而民间走向是始于其民间立场--本文旨在对张爱玲的民间立场作出必要的考察从走向民间、沉入民间、融入民间、丧失民间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张爱玲民间立场的自觉、民间立场的形成、民间立场的呈现以及民间立场的倾斜乃至张爱玲民间立场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40年代沦陷时期的上海,似乎是在人们的不经意之中,张爱玲——这颗文坛之星骤然划破"孤岛"上空.她以她特有的"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向人们表现着"旧的东西在崩塌""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的时代里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社会所认可和赞美的女性形象是具有忍、柔、美的女性。而活跃于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女作家张爱玲则向我们展示了同时存在的另一类女性形象——女巫:就是被男权社会所压抑扭曲变形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8.
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抒写,繁复而独特,是其作品风格的一种显现。服饰意象冷峭鲜活;服饰描写精致入微。服饰抒写既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有着烘托人物心理,展示人物命运,结构情节,渲染气氛等作用。与此同时,服饰抒写于张爱玲来说,更是一种灵性、有意味的所指,成为了张爱玲捕捉人物灵魂的独特角度,它显现出来的独特效果又成为张爱玲作品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10.
从《传奇》到《半生缘》,再到近几年才出版的《小团圆》,一部部小说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背后总有着形形色色的男性,他们共同演绎着一幕幕悲剧.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传统的英雄式的男性形象已经瓦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已经麻木了的甚至是扭曲了的男性群体,但他们是那个时代悲剧的主宰者.  相似文献   

11.
残雪的小说被认为是展现了存在的荒诞、虚无以及人性的丑恶本质,残雪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笔者赞同这样的评价,但纵观残雪的小说作品,笔者认为残雪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一种模式化、单一化的倾向。因此.本文试从结构、形象、意象、人际关系、对话方式五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模式化倾向。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主要以《残雪自选集》中收录的10部中篇小说、24篇短篇小说为例。  相似文献   

12.
论张爱玲、池莉作品中的商业都市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都市话题是商业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叙事内容,张爱玲和池莉的作品从消解爱情、突出金钱对人的影响力、关注市民生活等方面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这一点上,池莉创作是张爱玲创作的一种接续。  相似文献   

13.
“家”的意识始终渗透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既有对实体家园与心灵家园的强烈渴望,又更多地表现为行走在家的边缘的孤独与荒凉。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从女性生命本体出发审视女性自身的弱点,侧重从深层剖析女性在传统意识熏染下变异的灵魂,从而试图解析造成女性悲苦命运的内因,探求阻碍女性自我发展的因素。这种带有强烈的女性本体意识的创作深化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觉醒的内审意识,对以后女性文学探索女性自身发展道路有着不可忽略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流言》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的现代性上。《流言》的私人化写作、现代都市生活的取材以及语言的意象化,都表现出了浓厚的现代性特征,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贡献了力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学在转型期发生了世俗化、个人化的转折。这一转折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精英”、“宏大”文学的反动。转折的原因很多。有文学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本文探讨了西方后现代思潮这一外在诱因,在这一转折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如果文学研究有神话,那么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神话就是沈从文与张爱玲,他们的文学命运的沉浮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这相似的文学命运背后的主体文化选择的共同性与必然性,并对他们以人性为文化视角的切入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编辑每日从事的工作是处理大量的稿件,要求编辑人员要根据当前的宣传重点,进行有意识的筛选,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9.
“苍凉”不仅多次出现在张爱玲小说作品中,而且在散文中她也郑重声称“我更喜欢苍凉”。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用冷静的目光透视着世态炎凉,她意识并把握住人生的苍凉,这种苍凉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人对人生的领悟和哀叹。她保持着这一传统并将之融化在她的小说之中,从而形成了张爱玲特有的“苍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第五大都市。"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对当时都市发展的躁动不安和掩藏着的危机有着超乎常人的强烈感受,他以现代派作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揭示了都市下的物质景观和人性,笔触直指醉生梦死背后灵魂的焦灼不安与孤独迷失。通过穆时英小说代表作中的都市景观意象和被都市符号化了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解读穆时英对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的文本揭示和深度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