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新西部(上)》2007,1(4):117-118
法律伦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伴随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提出与进行,我国法伦理学的研究蓬勃兴起。对法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当今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厘清立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两大规范体系的关系等都可以为我国治国方略的调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人类社会认知方式、生存发生和交往方式的一系列变化,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遇到了挑战,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学的问题。它呼唤着自律性的道德。本文探讨了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网络社会道德的特点以及网络社会中个体道德自律养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哈特的思想中蕴含了道德法律化的两种理论:道德法律化的生成理论和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理论。道德法律化生成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道德法律化的前提和道德法律化的基础问题。在哈特理论中,对道德与法律关系之间联系的承认成为道德法律化的前提;道德与法律共同追求着人的生存价值,两者存在价值上的契合。“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的内容是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两者存在着内容上的共享。价值上的契合和内容上的共享成为道德法律化的基础。在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理论上,哈特坚持“伤害”、“公开”及“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原则”。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中国网民构成的主力军。网络提供的无限的虚拟空间也对网络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诸多负面现象,本文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研究着眼点,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诱因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讨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梁宾 《魅力中国》2011,(8):81-81,134
我国《刑法》关于侵犯著作权的规定都在第217条,该规定及其后来的司法解释对侵犯著作权罪的定罪标准、刑罚裁量、犯罪构成要件等作了一些规定,解决了审判实践中的不少疑难问题。但是,伴随着网络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涉及网络环境下的侵犯著作权罪认定越来越普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法律适用和认定上的突出问题,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侵犯著作权的认定问题:一是关于复制发行的认定、二是关于以营利为目的规定的讨论、三是关于销售假冒他人的美术作品的探讨、四是关于私服、外挂的认定。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中达到道德与法律的互契,从制度层面看,既要将人类的道德理想与原则外化为法律规范,也要使法律内化为更高的道德权利与义务;从价值层面看,必须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成果中搜寻精华,汇总经验。  相似文献   

7.
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是传统的基督教伦理学同现代西方社会相碰撞的产物。这种伦理学是介于律法主义与反律法主义之间的新道德,是在基督教爱的指导下依据主体当下的境遇做出道德选择的方法。中庸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指行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而达到中庸的途径是“权变”和“时中”,它的最终目标是“中”与“和”的和谐统一。这样,境遇伦理学的中庸性质就表现为反对过与不及和主体在道德选择时权变境遇。  相似文献   

8.
姜英国 《魅力中国》2014,(16):307-30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侵犯隐私权的事件也不断发生,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加强网络中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出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而凸显出来的,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它同时又是西方道德危机的反映。环境伦理学试图通过规范主体人的行为来规定人对自然的道德关系。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所建立的一整套体系必然有别于传统伦理学。现代环境伦理学更多地与系统论,有机论,生态论联合起来作为其理论基础,因此其发展是沿着一条反传统的思维路向,但同时又是在借用传统的框架和运作模式。因此其发展从一开始就遭遇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的困扰。尽管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处于尴尬地位,但它的进步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是不容忽视和不可阻止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特殊性,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行为类型复杂、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这就给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时代对公民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不仅需要在现有的民法体系中寻求突破,也需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不仅要对传统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予以法律禁止,还要对网络条件下产生的新型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加以制约.为此,本文从网络隐私权的涵义入手,根据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并参照国外有关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建筑伦理学是研究建筑活动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并对建筑伦理进行道德评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建筑领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合理的建筑伦理规范体系。它包含一般规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建筑规范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应用研究两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时代,网络舆论监督较之传统监督手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网络虚拟性这一特征,也存在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网络暴力现象,为了规范网络舆论监督,需要通过制定《网络舆论监督法》等法律加以规制,而在这些规制的制定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要遵循言论自由、党性、合法性、公众人物隐私权让渡、"保护"和"限制"兼顾等原则,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利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思雯 《魅力中国》2014,(19):236-236
当代的生命伦理学研究一直以西方哲学为主导,无论是议题、方法还是原则都偏向于西方哲学。但是东方文化对生命伦理问题同样有响应,东方所出现的议题,需要本土化了的生命伦理学给予伦理辩护和思考。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代生命伦理学中的基本且重要的议题一基因治疗。试图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进行伦理学分析,探究出本土化的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吴传星 《魅力中国》2011,(5):386-386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对传统道德形成了极大的冲击,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网络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杨阳 《改革与开放》2011,(12):30-31
法律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无论是论述法律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还是最低限度的自然法,都试图揭示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但是并未清晰指出法律的最低道德性这一本质属性。如果把善的伦理学意义嫁接到法理体系,容易模糊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核质,走向泛道德化的错误。法律不能离开伦理意义上的评价,这种评价和融合应当建立在一种性质清晰分界的前提之下才可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道德规范是否具有认知性的问题向来是西方伦理学争论的焦点,哈贝马斯认为支撑道德规范的是其背后的理由,现今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唯有通过形式化的论辩原则才能确保道德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上帝是康德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基督神学的上帝。康德的上帝观念是在实践意图上建构起来的,它是向人而在的上帝,是道德的概念,是道德信仰的对象;同时它又是康德的伦理学的逻辑必然,与康德的理性本体论和自律原则是切合的。所以,康德首先是一个伦理学家而不是一个神学家。  相似文献   

18.
摩尔元伦理学思想的直觉主义是一种关注伦理学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科学的"伦理学研究方法。摩尔认为,善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对善的理解仅仅需要直觉。由于无法合理地说明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自明性、道德冲突的解决等问题,最终,直觉主义伦理学作为一个学派,结束了其存在。然而,作为一种伦理学学科发展的新范式,摩尔直觉主义的伦理学启迪着后世伦理学科学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公共领域是以网络参与者为主体。通过网络提供的平台以现实的社会公共事务为讨论内容,最终形成理性批判和共识的公共场域,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公共性的特征。网络公共领域目前存在着一些参与者的非理性、管理者意识落后、网络法律的欠缺以及信息污染、信息鸿沟等诸多问题。为此,要加强参与主体的道德自律、强化网络舆论的政府引导以及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参与的立法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交往的便利,同时也引发部分大学生使用不文明网络语言、侵犯别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在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