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农民上访已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无论大事小事,即或在你看来不过是绿豆芝麻,一句话就能抹平的事儿,但农民却觉得委屈多多,认为找基层解决,不过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于是很多人不惜丢了活路,带足盘缠干粮,风尘仆仆踏上上访之路.用他们的话说:不找"小鬼",找"判官".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某地政府机关在政府大院的后墙上“静悄悄”地开了扇门。这扇后门与前门不同.很隐蔽,很窄,而且装上了防盗门,平时常常锁着。不久后的一天,来了一批上访群众,堵住了政府的大门,不让人员和车辆进出。他们以为领导“插翅难飞”,会主动来找他们解决问题,便稳坐“钓鱼台”。可等了大半天,还是不见要找的领导,找人到办公室一看,领导早已不见踪影。原来,这扇并不起眼的后门就是为了防备上访群众堵门而开辟的“秘密通道”。  相似文献   

3.
涂名 《中国改革》2004,(12):57-58
2002年的5月份,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来到了中国改革杂志社。但上访的农民并不找我。我穿吊带装,染红头发,戴奇形怪状的手饰,偶尔还喷洒名贵的香水,在办公桌上摆放鲜花,在办公室里听布兰妮的《Babyonemoretime》。那些衣衫褴褛的上访者带着汗臭味进入我善于审美的双眸时,我没有给他们留下一闪念的空间,即使是在轮值的接待日,我仍然无法完整而又认真地去倾听上访者的语无伦次。我真正接触上访者始于2003年的元旦,上访的找到我,我保持距离,上访的告诉我在东庄上访村有人冻死了。这一天是新年,我在收发短消息,跟朋友们互道新年的…  相似文献   

4.
有媒体报道 ,某县农民为了解中央减负的基本政策 ,到县政府抄政策 ;又有某乡干部对农民询问的有关政策 ,竟一问三不知 ,农民代表拿着十多份刊登有农村政策的党报、党刊复印件 ,装订成册给“乡官”每人送去一份。农民为乡、村干部“倒灌”政策 ,不无讽刺意味。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究其原因 ,一是乡、村干部热衷于应酬 ,穿梭于“文山会海” ,平时疏于看书、看报 ,批阅文件也只是“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 ,甘当“糊涂官”。二是一些干部政策观念淡薄 ,认为给群众讲政策无所谓 ,反正群众不懂 ,叫他们干啥就干啥 ,他们没有资格讨说法。…  相似文献   

5.
谢平 《农业经济》2006,(8):54-55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近年来,因土地补偿费分配问题引发的农民上访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上访群体中,有个体访,也有集体访。可以预料,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征收或征用农民土地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能对农民的土地补偿进行合理的分配,势必引发更多的农民上访,从而造成社会不稳定,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认真学习和掌握农民土地补偿的相关政策,做好农民土地被征收或征用后的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是对每一个农村工作者和领导者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收到贵刊的杂志,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我也是个曾经受过伤害的人,对于上访告状、讨说法的艰难也有过感触。但我想真诚地告诉那些为申冤而奔波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难兄难弟以及刚刚站在这条起跑线上的人们,要相信党中央、国务院,相信舆论监督。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奇冤要案,正是在舆论监督和上级领导的过问下,才枯木逢春、柳暗花明的。 上访已成为政府头痛的大事,导致上访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和司法腐败。在我们这个法治  相似文献   

7.
近日下乡,听到几位基层干部议论说,现在工作不好干了,只因为有些农民既懂政策,又懂法律,动不动就上告、上访,实在不好管。农民懂法,干部何以害怕? 长期以来,少数基层干部心目中摆位不正,总以为自己比农民“高一头”,习惯于命令式、强制性手段开展工作。但在今天,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对国家政策和法律有了深入了解,当然会对侵犯自身权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村务公开好     
近几年农民上访案件逐年增多,仅1996年我县就出现农民上访案件40多起,1997年截止四月未已达到了30多起,这些上访案件绝大多数都涉及村财务管理混乱和村干部办事不公等问题。但经我们调查核实,农民上访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数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很多都仅仅是怀疑,或者是所谓的“我们认为”,今年年初我县有一个村农民聚众上访,封了村办公室,驱逐乡干部,提出了93条意见,但经过我们核实只有6条能构成的问题,其余都是怀疑,这一怀疑不仅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响,也造成了多方面感情和经济上所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村务不公开所致。近几年,农民的参政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往来帐目,还要知道村里的一些事情、如果长期不公开村务,难免使其产生怀疑,造成不同程度的猜测、直至上访。  相似文献   

9.
上半年,浙江省农民现金收入为2492元,同比增长15%,增幅为全国第一,高出江苏16.3个百分点。农民增收部分有70%来自乡镇企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没有政策是最好的政策,政府不去干预是最大的扶持;关键是支持和促进基层和群众放开手脚大干。○江苏向浙江学什么,主要要学他们的精神,从上到下都要为基层和农民创新求变,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农民上访的热点问题中,土地问题是第一位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上访以及农民闹事多数不是因为农民群众错了,而是因为像《土地承包法》这样的政策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1.
“中央出报告、乡村搞摘要、村里喊口号”,这是当前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广大农民群众对县、乡、村层层“截留”中央政策的做法极为不满,他们说,中央的好政策到了下面就被“空心化”了。这一问题在农村工作中引发了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农民成了“政策通”1998年9月,河南省内乡县汪店镇雷沟村樊成甫等几位农民上访反映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当代表们在有关部门见到了1996年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13号文件时,激动得流下眼泪。樊成甫在日记中写道“3年了,这样的好文件我们才知道,回来一说,雷沟人奔走相告。…  相似文献   

12.
李德勇 《农家之友》2006,(8S):72-72
律师同志:青龙镇马桑沟的村民吴某和张某两家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他们的承包地被征用。由于他们对国家法律关于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可享有的合法权利不了解。因此对国家给予他们的补偿金额产生误会,为此不断上访。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农村调查,经常听到一些村干部抱怨说:现在工作不好搞了,多数农民懂得了法律法规,动不动就上访或写信告状,实在不好管。长期以来,少数村干部总以为自己比群众“高出一头”,习惯于用命令式和强制手段做工作,个别村干部家长习气甚浓,民主作风较差。这种工作方法,在农民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的情况下,似乎行得通。但时至今日,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对政策和法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大胆说“不”。于是,一些地方的“土政策”或某些村干部的“说了算”就行不通了。这就使得一些村干部失去以往的…  相似文献   

14.
广东江门农民陈启林等7人在国家信访局反应土地问题回乡后.被当地公安局以“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处以行政拘留10天。前不久,当他准备再次上访时被当地快速截访。对此,当地某领导称:“我们带他们去(上访),既省钱,还不会闹访。”  相似文献   

15.
乡镇干部处于基层第一线,随时有群众找你反映问题。如若推托,就会激起他们的不满,引起越级上访。那么,乡镇干部如何面对上访群众呢?认真听在乡镇政府工作,不论你职务高低,群众都认为你是吃公家饭的,你就代表政府,他们的事情你就得管。因此在明白群众的这种心理之后,你就应该认真听取他们反映的意见及问题。上访群众见你听得  相似文献   

16.
据新华社记者对江苏、河北部分群众越级信访事件的调查表明,相当数量的农民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是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走上了上访之路,有些完全可以在基层司法部门解决的问题,竟越级上访到省里甚至中央。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营管理》2012,(1):16-17
2009年6月全国人大颁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2010年1月法律正式实施。这是一部通过建立健全仲裁体系,采取调解和仲裁方式,公正、及时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重要法律。法律实施以来,各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体系,建立健全仲裁机构,及时有效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极大地缓解了当前农民因土地承包纠纷大量上访的势头。  相似文献   

18.
在转型中国农村社会中,伴随国家权力的介入及传统权威的衰弱,村庄生活共同体走向式微,由日常生活矛盾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行为普遍发生。信访制度成为村庄边缘人借以抗争主流社会的武器,为他们的抗争行动创造了"政治机会结构"。应对边缘人的挑战成为村庄治理中的"剩余"问题。国家通过信访体制吸纳村庄生活政治。国家塑造农民上访行为的三种机制呈现为激发机制、吸纳机制和再生产机制。基于生活政治的视角研究农民上访行为不仅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学界对"国家如何塑造农民抗争"这一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反观国家。  相似文献   

19.
日前,巴中市巴州区农业局为消除乡下干群之间的隔阂,扩大政务公开透明度,给乡下3位"老上访"每人发了一份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宣传资料,让政策与群众见面,给群众一个明白,上访者自觉息访。在农村,因农民负担过重等原因引起的群众上访,可谓时有发生,既增加了有关部门的工作量,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巴州区农业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从调查研究入手,从群众的反映中得到启示。有农民说:"不是上面政策不好,就怕半路上变了卦"。此言虽有欠妥之处,但如换位思考,也在情理之中。红头文件发下来,也是在干部手里转来转去,群众不能见面,只能"雾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日子,江苏省盐城市城区永丰镇农民时兴读书看报风。当今的农民,只有学习政治才能与时俱进,只有学习经济才会驾驭市场,只有学习科技才有立足之地。如今,永丰镇的“学习型”农民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范围大。知识农民不仅遍及全镇的村村组组,而且包括夫妻共学、父子促学、老少帮学这样的群体。石华村农民周行江自从1998年元月建立“夜读”制度以来,一家人坚持读书看报已成了雷打不动的“晚餐”;二是领域宽。上至党的政策、国家法律、市场知识、经济信息,下至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实用技术和文化生活;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