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风貌建筑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破坏,永远消失。因此,要想以历史风貌建筑为主线开发旅游资源,首先就要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对此,意大利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上海对历史建筑逐步实施保护性修缮、改造和利用,使许多优秀历史建筑的原型风貌、文化底蕴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修缮改造中融入现代功能元素,使它们与现代城市风貌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外滩历史风貌区内的“外滩源”等一些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改造、“思南公馆”的成功开发等,均已成为上海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区改造利用的成功典范,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在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试从历史建筑实施修缮项目的管理方面入手,结合本市历史建筑修缮改造的实践,试论建立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保护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审议通过《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将于2005年9月1日起施行。与此同时,天津市还成立了由市长戴相龙任主任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及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促进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天津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城市,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天津市对历史风貌建筑的开发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在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城市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市场运作的路子。《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实施对于继承和弘扬天津历史文…  相似文献   

4.
历史风貌建筑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的稀缺且不可再生的建筑资源.历史风貌建筑旅游需求应聚焦于客户的显性需求资源以及集聚于旅游资源与产品的隐性需求资源,通过对这些需求资源的控制、共享和转化,充分整合历史风貌建筑的泛资源优势,开发独特的产品族和构建历史风貌建筑的独特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2009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公司与天津财经大学房地产经济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价值体系研究”,通过对历史风貌建筑综合分析和评价,设计了价值体系评估框架,提出了科学的量化标准和定价依据,并成功开发了软件系统。该项目的完成,标志着天津市在历史风貌建筑价值研究的探索上又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6.
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法定的历史建筑保护名称.目前经天津市政府批准的746幢、114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中,居住建筑共有560幢,占75%,共有59万平方米,占52%.无论从数量还是类型上,居住建筑都占据显著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在追求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今天,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社会价值是历史风貌建筑价值的延伸和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8.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融资现状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政府财政预算资金。该项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税收。由于需要保护的优秀历史风貌建筑数量众多,政府资金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困局。  相似文献   

9.
先农商旅区坐落在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最为集中的五大道地区,位于民园体育场以北,由洛阳道、河北路、湖南路和重庆道厚泽里围合而成。作为五大道保护利用试验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先农商旅区分为一期和二期,总规划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一期项目已于2013年10月对公众开放,二期项目预计于2015年对公众开放。街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建筑资源十分丰富,区域内建筑大多自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建成。受当时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街区形成了折衷主义西式洋房、英式联排住宅、英式独栋别墅、Art Deco中式别墅及现代风格建筑等多种建筑风格。先农商旅区既从属于五大道众多的历史风貌建筑群落,同时又凸显了其自身有别于其他历史风貌建筑的更为丰富的建筑风格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经过先进的保护性整理利用而赋予的新的生命活力使其成为了五大道地区新的地标。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9,(34):178-179
建筑垃圾在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回收并且进行再加工的方式产生再生骨料,使其可以废物利用,作为混凝土砌块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本文重点分析研究建筑垃圾在混凝土砌块生产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徐颖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3):72-77,111
新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本研究针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从世界城市的特色研究入手,分析了纽约、伦敦、东京发展层面上的各自特征,并通过发展指标将北京与现有世界城市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当前北京与世界城市的标准尚有差距,但...  相似文献   

12.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关系到一个部门的兴衰与成败,如何加强作风建设锤炼干部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公路部门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的职能部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路事业的发展对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公路部门当前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申立 《城市问题》2012,(8):68-72
通过对上海里弄的史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里弄空间变迁受制于近现代城市管理体制与方式的深刻影响,映射出独具特色的上海都市海派文化。建国前,租界和华界管理模式的不同影响着里弄的扩展方式,里弄在此过程中又演化出多种建筑类型,并产生了特定的空间形态。建国后,里弄空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行政力量在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里弄变迁与行政区划建制等具有密切联系。都市居住文化景观的空间变迁是城市管理、房产开发、体制改革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作风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一样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对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Art Deco风格在上海近代建筑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上海城市肌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除物质层面的影响外,Art Deco还传播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作为都市文化重要发育时期的建筑风格,Art Deco风格必然长期控制及影响到后来上海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拼贴,更深藏着城市历史、审美趋向及价值观.城市形象不仅是空间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体现着文化与形象的关联性.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重新认识Art Deco的价值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地域特征及城市文化的意义,维护城市形象及生活方式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6.
陈旻 《价值工程》2012,31(8):301-302
企业退休干部是我国老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有功之臣,为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他们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政治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宝库。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企业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维护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明来 《价值工程》2014,(25):328-32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反帝反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三大精神,分别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其中西柏坡精神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最重要的精神,指导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社会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篇文章就是对西柏坡精神在中国伟大复兴进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政府职能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型政府的历史使命。本文在深刻阐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政府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党建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组织与作风建设的根基,新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为了进一步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和生机,更是要把做好党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乡镇企业在乡镇经济的发展当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壮大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发展,必须发挥乡镇企业的作用,并重点把做好党建工作放在首位,体现党组织在企业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丽琳  匡时 《价值工程》2012,31(28):156-158
社会资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民营企业灵活多变的随意性特征导致规范性不足。血缘、地缘观念导致组织内信任的缺失,家长制领导方式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资本网络。"差序格局"形成的意识成为阻碍民营企业领导人社会资本存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加企业社会资本是现代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