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与近代化中的资金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1936年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的有关工商政策,以及社会观念等都发生了有利于近代化的转变,然而中国近代化的步履却十分艰难,许多史实表明:资本形成问题或曰资金供给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的”瓶颈”。1895年以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显著加深。这一时期处于“被动附庸型开放”状态下的中国国际收支对近代化的资金供给究竟起了何种作用,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买办与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道霞 《特区经济》2005,(11):163-165
提起买办,传统观点认为他们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的工具。诚然,买办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的过程中出现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买办曾是西方国家在华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同时买办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导。他们从最初替外国商人收购土产、推销洋货,到洋商企业的附股者,继而将买办资本投向中国近代工业,独立创办新式企业,使得西方新式企业制度得以移植中国,催生了一批中国近代企业,加速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见 《现代日本经济》2005,2(4):41-44,50
自上而下地发动工业化是中日两国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性特征。但是,为何买办型企业家在近代日本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在日本,鸦片贸易的禁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早期确立与其行为主体的大力培育,使买办商人和买办型企业家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性受到很大限制,并且这是日本摆脱殖民化危机、近代化得以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代化的进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十九世纪中、日两国的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近代化的成败问题的比较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过较多的论述。本文拟从轮船招商局和三菱——日本邮船会社所走过的道路入手,对影响十九世纪中、日两国的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近代化的成败的主客观因素,作一较为具体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刊登了朱钟棣同志的《马克思的外贸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文,文章在对马克思外贸理论作了初步的发掘与整理之后,认为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作者在第一方面“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的巨大作用”中提出“是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引起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又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工业大资本家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前提”、“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必需。”(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后同)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几乎无例外地都把目光专注于棉纺织业、面粉业等国外移植产业的兴旺,对中国一些传统行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化则问津乏人。实际上,在二十世纪初中国丝绸生产中心的江、浙、沪一带,传统丝织业开始起步走向近代化,构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传统丝绸生产的内  相似文献   

8.
商会与近代中国的制度安排与变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的历程。由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化,最根本的特征是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以及在经济组织和制度安排上的变迁和重组。本文从近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制度供给与需求变动的视角,对商会产生的历史原因、特征及其历史作用展开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与作者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时撰写的《发扬中国产业革命精神》为姊妹篇。前文旨在叙说中国民族资本实业家为发展现代企业而奋起的强烈愿望,本文则着重记述这些先行者们在中国现代化黎明期为新生产力的引进和开发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两者都是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华大地上弥漫着的产业革命精神。它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时代精神。开拓这方面的考察,能为我们在新的世纪中纪念辛亥革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有官方和民间两个并进的途径。过去谈论这个问题时,大都着眼于官方的引进,亦即以洋务运动为主流的活动。本文则着眼于后者,亦即广泛存在于民间活动。这是因为民间的活动,不但在时间上先于洋务运动的兴起,而且在出发点上更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发扬光大。民间活动的主角是最先和西方资本主义有所接触的人物,它的构成者主要是下列三种人:一是鸦片战争前被称为“洋商”的广东行商,二是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行买办以及和洋行有交往的中国商人,三是鸦片战争前后出洋活动的华侨商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带一个“洋”字。这个“洋”字,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的简称。民间活动,多数都是试探的性质,有的计划,只是一种设想。有的虽付诸实行,多数都是昙花一现。即使一枝独放,也难免无以为继的结局。他们的活动不具有洋务派官方活动的声势,但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执着追求的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0.
梧州是近代广西经纪行最早形成地区,也是广西商业发展最快区域,在商业近代化过程中,经纪行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帅 《改革与开放》2014,(24):37-38
1840年以后,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开始逐渐走向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但是这样的近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背景下产生的。经世思想作为中国近代化早期思想之一,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经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关系进行探索,从而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经世思想,使人们对我国近代化的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官僚私人资本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官僚从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近代化过程中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官僚私人资本不能视作一种独立的资本形态,但因其主体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僚,从而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活动方式和社会影响。对这种特定的资本进行较深入的比较分析,既有利于深化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构成和发展机理的研究,也有利于剖析近代官僚阶层的行为倾向特征。一些论者已就某个时期、或某个区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试作一些综合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3.
1897年开埠通商后的梧州城市迅速发展,从桂东南区域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商品流通中心,发展为近代全国十大商埠之一,1937年梧州进口贸易居全国第九位,出口居七位[1],是珠江流域中上游诸城市中对外贸易最大的口岸,是广西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近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先后经历了由技术—制度—意识三个演进层次,并两易主角,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的近代化进入腾飞的轨道。中国近代化的历史给现代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外贸易低速增长、投资增长放缓、单位团体消费下降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上海商业面临"三降一升"的困扰,但是新商圈的蓬勃发展,自贸区、虹桥商务区和迪士尼等新引擎并存,再加上政策利好,上海面临的机遇也很多。  相似文献   

16.
战后美国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这个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政策是分不开的。对外贸易是战后美国垄断资本对外进行扩张和掠夺的~条重要渠道.通过对外贸易,美国每年从国外掠夺大量战略原料,倾销大量商品,获得丰厚利润,转嫁生产过剩危机。外贸盈余对改善美国国际收支和稳定美元汇价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对外贸易在美国经济、政治方面的重作用,所以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外贸易政策.战后,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政府推行了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1947~1974年为力主自由贸易政策时期。…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金融业的转型是我国经济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钱庄、票号、典当行业等旧式的金融组织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新兴的银行和非银行系统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贸易是指国家(地区)间的商品交换或商品流通。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便成为世界贸易。而对外贸易是指某个或某些国家(地区)的商品输出或输入,一国的输出贸易便是他国的输入贸易。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国的对外贸易又是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SITC(Ⅱ)四位数数据考察了中国1987年至2012年间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表明:2012年与1987年相比,中国总体对外贸易模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动态性是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主要特征。并且,其它(非农)初级产品对外贸易模式的动态性最强,大宗农产品、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模式的动态性次之,高价值农产品对外贸易模式动态性最弱。这意味着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不具有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特征,动态和演进的对外贸易模式理论更适合解释和指导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吴昊 《魅力中国》2011,(14):334-335,312
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为“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媒为本位,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补充,其核心在于“中学为体”。“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对我国的法律近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