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中国财政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面向新世纪中国财政改革的深化,必须遵循依靠改革推动、突出科技驱动、坚持内需启动、强化管理带动、注重外向联动的改革思路;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清财政职能边界,解决财政活动范围错位、财政职责范围越位、财政管理范围缺位的问题,尽快完成财政体制转轨、机制易轨、政策接轨、分配并轨;必须树立政府理财的发展观,在结构调整、财政体系、投资机制、财政后备制度等方面努力实现财政体制、模式、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从分配要素来分析公共财政的构成,首先涉及对分配背景的认为,即公共财政作为一个分配范畴,它是在何种特定条件下来展开的。如果离开这种特定的背景,那么对分配主体、分配客体、分配目的和分配依据等要素的分析就有可能缺乏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从而丧失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依照笔的理解,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财政形态,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研讨公共财政问题,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无非只有两个:一是财政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换言之,财政体制如何与市场机制相衔接。二是如何通过财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财政历来是国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承担着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职能,对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化起着关键作用。就我国来看,由于受“效率优先”原则指导下的财政分配体制、财政运行机制和财政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财政的收入分配调控职能弱化。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为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按照构建公平收入分配机制的要求,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收支分配结构,更好地发挥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公平化。  相似文献   

4.
贾康 《广东财政》2001,(12):5-6
公共财政的概念在我国其实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关于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的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企业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此后,国务院及财政部领导更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公共财政问题。尤其是2000年,在中央举办的两次省部级领导干部财税研讨班上,李岚清副总理再次强调了要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问题。党的中央全会件和国家“十五”规划,也都提到了公共财政思路。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而要求财政合理运作和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5.
杨志宏  郑岩 《财政监督》2007,(10):31-33
经济体制的转型为双重结构财政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和经济基础,即在市场经济决定的政企分离、政资分开和资企分开的状况下,财政作为政府的分配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以政治权力行使者的身份,为满足公共需要进行分配而形成公共财政;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进行价值管理和收益分配而形成的国有资本财政。[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最适课税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收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从现实情况出发,最适课税论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实现税制的公平与效率兼顾。商品课税容易实现效率目标,却不利于公平收入分配目标的实现;所得课税容易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目标,却不利于促进经济效率。世界各国的税收实践证明,增值税具有商品税和所得税的双重性质,是最符合最适课税论要求的税种。  相似文献   

7.
《财政监督》2005,(7):43-44
长期以来,财政监督把工作重点放在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合规性检查上,而对财政支出是不是有效益,是不是发挥出了应有的效益总体上看关注不多,重视不够,导致许多地方“重分配、轻监管”、“重资金规模和数量,轻使用质量和效益”。一方面财政支出的压力逐年增大,财政分配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财政资金浪费现象严重,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8.
常昱矗 《财政》1991,(9):46-49
“八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设想。“八五”时期要继续进行治理整顿,完成“七五”时期留下来的某些任务,根据匠需要和现实条件的可能,不断深化改革,克服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为“九五”时期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财政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展财政的职能作用,继续深入开展“双增双节”工作,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培植新的财源,开辟生财之道,促进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努力促进和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继续完善现行的企业承包办法和财税体制;积极参与价格体系、外贸体制、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和住房制度等项改革,控制并减少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加强财政法制化建设、健全必要的财政税收、财务法规,严格依法纳税,逐步使预算收支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真正走上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专家、学者们就已经着手新的财政问题的研究。运用阶级分析,国家分配论一派将财政共性概括为:财政是特定阶级统治的国家为了维护加强其上层建筑、巩固发展其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社会主义财政是社会  相似文献   

10.
财政是个分配范畴,又是个经济范畴。改革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随着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各项事业也都有了迅速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热和过快,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不配套等原因,财政在资金的分配和供应上形成了严重的不足,发生了很大的困难,致使预算资金难以正常调度,财政欠帐日益严重,甚至保证不了正常的经费和人员工资。严峻的形势,不能不使我们深思,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 (一)促进公平 转移支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社会成员享有的经济福利不能太悬殊;二是社会不同地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差距太大。要实现公平,必然涉及收入分配方式,一般来讲,存在以下三种分配方式:贡献律、平均律和需要律。当前我国所采用的分配方式主要是贡献律,即按劳分配,从效率上讲这是最有激励效果的一种方式,但是,贡献律所推崇的公平,只是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它所造成的贫富悬殊进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却是不容忽视的。转移支付所依据的,恰恰是后两种分配方式:平均律和需要律,并以此形成转移支付的属于公平范畴的两个子目标:均等化和平衡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日益需要依靠集体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管理就是通过协调个体的行为,来实现集体目标的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是人类社会各种活动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一切组织的根本。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管理自然也是财政活动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要素,贯穿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决定着财政改革的成效和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现代城市财政体制改革应转向以人为本的逻辑。本文从城市治理现代化出发,基于城市财政的分配性职能,分析城市财政在三次分配中的功能和定位,提出城市财政促进三次分配协调的机制:初次分配环节,城市财政的核心功能在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机会公平;再分配环节,城市财政应着力解决税收负担归宿和公共服务归宿“两个归宿”不公问题,保障底线公平;第三次分配环节,城市财政应发挥激励和引导功能,推动伦理公平。充分发挥城市财政在促进三次分配协调中的作用,通过规范初次分配秩序,整合、统一分配制度,持续推进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调整,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与分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财政政策对捐赠的引导和激励,多管齐下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树立新型的公共财政意识,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在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我国财政在建国五十年来的发展中,不断致力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体制的实践,先后经历了“统收统支”、“收支包干”“分灶吃饭”“分税制”等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的本质内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财政”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略论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梁尚敏市场经济越发展,越要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经济体制改革越深入,越要加大整体推进的步伐。这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好,政府配置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也好,都需要有效地运用财政宏观调控来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6.
标本兼治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是国家根据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活动。财政的基本职能是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和稳定社会经济。财政在经济领域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风险不仅包括财政自身所产生的内部风险。而且还包括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宏观经济运行和财政运行两个方面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是:(1)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预期目标,实施该政策要比不实施该政策要好。如果企图通过一直实施该政策来实现预期目标,则财政风险是存在的;(2)我国国债在总量上不存在风险问题,财政风险主要存在于结构上。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支持发展是财政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正在初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对财政职能有进有退还存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如:公共财政要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公共财政不用搞财源建设;“吃饭”财政无力搞财源建设等等。财政,作为政府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在政府经济事务管理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实现角色的转换和职能定位,值得我们每一位财政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19.
忠诚的锻造     
《财政监督》2007,(12):1-1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目标对提升财政监督能力和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也要求更加突出地加强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和财政监督工作。针对财政分配自身使命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财政部领导对财政监督工作提出了“守土有责”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破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难题,石桥驿财政分局实行“抓重点、找支点、破难点、促发展”总体工作思路,在解放思想、增强服务意识上着力;在大胆创新、拓展服务途径上发力;在勇于实践、服务发展上给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