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主权信用评级对主权债务的违约可能性进行评估。它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并通过传导机制影响一国的金融安全。目前的国际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存在市场结构、技术结构、收费模式和监管等结构性的缺陷。我国亟须发展具有公信力的主权信用评级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评级监管,促进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发展,鼓励民族品牌做强,争取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2010—2014年的企业债和公司债为样本,构建了新的声誉指标,分析了声誉机制和评级机构竞争对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声誉的评级机构出具的债券信用评级具有较高的评级质量;评级机构竞争加剧了评级虚高,降低了债券信用评级质量;声誉机制能够抑制评级机构竞争导致的评级虚高,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质量。本文为衡量我国评级机构声誉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竞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作为社会信用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信用评级市场在中国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着外部环境不成熟、评级机构发展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拟以甘肃省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为例,在深入剖析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尽管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发挥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的积极作用,但是近些年的评级活动仍暴露出了市场结构、收费模式、权责关系和评级方法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应通过转变监管模式,鼓励适度竞争,减少利益冲突,加强信息披露,完善评级技术和方法来解决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理性选择:强化竞争与弱化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多次与重大的金融事件有关:1970年Penn Central运输公司的破产案、1994年的橙县破产案、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安然破产事件和2002年worldCom破产事件,再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无不存在信用评级机构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强化信用评级市场的竞争和减少对信用评级的依赖是如此的重要.而2006年的<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和2010年的<恢复美国金融稳定改革法案>的相关规定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信用评级:一种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外关于信用评级的最新理论研究,包括博姆的外部信用评级垄断模型,穆赫咱德亚的双头竞争模型,布勒克尔的内部评级竞争模型,柯尔斯坦比较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绩效的模型。表明信用评级是一种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手段,这种手段平行于激励理论。在好的评级技术下,好企业寻求评级,劣企业不寻求评级,从而避免了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7.
沐莉 《经济研究导刊》2014,(3):106-107,118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但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关注与认识。在意识到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应当从扩大信用评级市场规模、完善监管体系、改进信用评级技术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郭瑞云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97+142-97,142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地位具有"非独立性"。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信用评级的有效需求不足、对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不重视、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和借款企业对高信用等级的偏好影响了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降低了信用评级结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级债危机逐渐蔓延全球,演变成一场全球信用危机,长期以来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信用评级机构备受指责。资信评级行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透明性、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手段之一。从长期发展来看,危机的发生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即借鉴次贷危机后发达国家对评级行业采取的一些措施,结合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现状,提出促进该行业规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穆志勇 《经济师》2011,(10):78-79
文章以信用评级市场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通过考察美国对信用评级监管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对照我国当前信用评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借鉴美国先进评级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国现阶段信用评级监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结构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关系管理已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自身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工具。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结构模型的构建是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效率的基础,而理论模型的构建过程必须以密切联系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实践经验。因子分析可以为理论模型提供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从而提高了理论模型的应用价摘。  相似文献   

12.
窦程强 《技术经济》2020,39(2):55-63
以纳税信用评级披露作为一个天然外生冲击,并基于2013—2016年1214家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构造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纳税信用评级结果披露对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纳税信用评级结果披露显著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基于PSM-DID方法的估计结果与上述结论无明显差异。稳健性检验也表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机制检验表明,纳税信用评级结果披露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此外,分样本回归发现纳税信用评级结果披露只能对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外贸企业为了占据国外市场,会推出优惠的信用条件,以此作为增加客户的手段,但其信用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分析了导致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增加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管理措施。只有不断降低信用风险,以此提高外贸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使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信用评级业及其未来的监管政策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日下,同时也使得美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暴露.金融创新背景下的美国信用评级业其实存在着许多内在矛盾和困境.因此,以下三个方面将是其监管政策调整的重点: (1)强化竞争机制,调整信用评级现有市场结构; (2)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评级活动的可审核性; (3)保证评级活动的独立性,促使评级结果的公正与客观.  相似文献   

15.
回顾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中国已成为全球信用卡业务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作为未来消费信贷的重要增长点,在金融行业民间资本准入制度的放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移动互联快速普及的大数据时代,民间资本、外资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广泛渗透,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必将导致国内信用卡业务参与方关系日趋复杂,信用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发行风险不容忽视。文中采用行为概率及效用函数的方法对信用卡消费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应用行为分析的结果,对信用卡业务中诸如个人信用登记评估制度,发卡机构营销、审批机制和产品附加值,消费管理和奖惩制度及法律法规制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系统分析了银行信用卡发行过程中的风险,并对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网点规模表征银行规模,从网点吸收存款以支撑贷款业务的角度构建有信贷资金约束的贷款竞争模型,研究外资银行入股对引资银行以及本地信贷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外资银行改善引资银行的技术水平,贷款市场竞争就会加剧;大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多,贷款市场竞争加剧对其利润的负面影响较大,大银行为避免这种影响不会过度参与竞争。最后指出,决策层应制定政策以引导优质外资银行入股本地小银行以促进贷款竞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银行业竞争度与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规模结构对该关系的影响。信息假说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垄断增加了银行内部化关系型贷款的收益,关系型贷款与竞争度之间呈负相关。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对信息假说提出了质疑。本文在数理推导的基础上,采用江苏省县域地区352家小微企业2011-201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Fractional 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规模结构是决定竞争度与关系型贷款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当信贷市场中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占比较大时,银行竞争的加剧对关系型贷款是不利的;当市场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占比较大时,竞争的加剧有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发放。以往研究对于市场规模结构的忽视可能是导致不同研究结论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credit rating agencies exist and are important to the capital markets, there remains a question of why they should exist. Two standard theories are that rating agencies correct a problem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at they de facto regulate investments. These theories do not fully answer the ques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While rating agencies produce little new information, they sort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the credit market. This sorting function is needed due to the large volume of information in the credit market. Sorting facilitates better credit analysis and investment selection, but bond investors or a cooperative of them cannot easily replicate this function. Outside of their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 and regulatory roles, rating agencies serve a useful market purpose even if credit ratings inherently provide little new information. This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ha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ften make sharp adjustments in their pronouncements during times of stress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se adjustments typically happen with a delay relative to shocks in market prices. Since prices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what market participants are doing and thinking, it is likely that rating agencies take into account market prices when issuing their pronouncements.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dit ratings and financial prices, we develop a model of debt roll-over in which rating agencies incorporate information publicly available in financial markets. We find that (1) rating agencies respond to market prices, i.e. nonfundamental price volatility can shift financing conditions from a low risk spread and high credit rating equilibrium to an equilibrium with high spread and low rating, and (2) rating agencies can anchor expectations about the equilibrium in financial markets, thus serving as an antidote to nonfundamental price volat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