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种业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一定的进展。种子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市场聚集度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种子企业规模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种子市场管理制  相似文献   

2.
大力推进种子工作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种业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种子管理体系建设,依法强化种子市场监管,种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 2 0年改革与发展 ,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新阶段对农业的源头产业———种子 ,无疑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正确分析当前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新阶段 ,抢抓新机遇 ,明确新目标 ,采取新举措 ,实现农垦种业的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把握新阶段 ,深刻认识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进入新阶段最根本的标志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市场双重约束转变 ,农业…  相似文献   

4.
良种繁育推广管理体系,既是良种繁育推广的技术经济组织,又是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也是种子工作的一项长远基本建设。他的任务是宣传教育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保证农业增产。建国以来,我省良种繁育推广工作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形成比较完整地省市县三级良种繁育推广管理体系,现在建成省市县三级种子管理站和公司,建立起良种繁育、品种和种子质量、种子经营等体系。在良种繁育、品种审定、种子检验、种子经营推广等方面,为辽宁以致全国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为国外生产种  相似文献   

5.
李博 《农业经济》2002,(6):31-31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最基本部分 ,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部分 ,是各项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 ,特别是种子已成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特殊商品。从某种意义上讲 ,农业的增产增收 ,种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依据本人多年工作的经历及分析目前种子行业的某些现象 ,对现代种子企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构想 ,以资探讨。   1、我国种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种子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以国营种子公司为主体 ,虽然过去它曾对推广普及良种作出过重大贡献 ,但是从前以企代政 ,以政护企的运作 ,限制了自然、经济、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也是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种业企业实力不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种业基地建设分散等问题.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客观总结了天津市种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天津现代种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种业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一定的进展。种子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市场聚集度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种子企业规模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子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首要环节和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后,如何加强种子管理,维护好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种业持续、稳定、健康向前发展,是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的首要问题。从目前种子管理工作总体情况来看,种子管理工作还远远跟不上种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各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研究世界种业发展历史,把握世界种业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研究制定科学的种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世界种子大会上,记者就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采访了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秘书长刘杭。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新型种业体系建设,做实、做强、做大我国种子产业,农业部于2004年8月下旬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了“全国种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与研讨会”。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在会上强调,种业发展要以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农业发展为根本。在总结概括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成效时,范小建说,近年来种业发生了积极变化,表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建成了一批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设施,产业体系基础得到加强;市场主体多元化,涌现出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上市公司、股份公司、有限公司、民营和私营企业,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科研主体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在距今7千多年以前,中国人民的祖先就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早在2300余年前的《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提到“嘉种”(良种),说明中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种子质量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一书就有关于种子选育加工的记载;16世纪的《天公开物》中记载的选种用风车……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农业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种子事业的起点。中国种子事业从无到有发展比较迅速,从1950年的群众性选留种到种子产业化,建立新型种业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四川省邛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积极引进科研技术强、经济实力较雄厚的种业企业入驻邛崃,把高端种业的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区的重要内容,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高端种业基地。作为专业致力于高端种业发展的成都金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成为了种业行业中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13.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保证农业安全首先要保证种业安全。本文根据辽宁种业现状,提出了辽宁种业健康发展的推进创新,提高质量,狠抓转基因种子专项治理以及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种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农业产业而言,种子产业的管理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种业管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种业的科学管理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种业市场经济化促进了种业产业的发展,但是国家也减小了对种业产业的管理力度,导致种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论述了新时期种子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消费和种子生产国,这是中国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世界级种业企业成长的沃土。种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种子法》颁布实施以后,种子产业才真正开始按照市场化方向发展。随着《种子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种业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种业产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的格局已发生改变,主体呈现多元化,使得种业市场化的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种业尚未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国外成熟种子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强调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对推动种业大发展提出明确要求,种业科技创新也将成为种业发展的突破点、制高点。2011年开启了种业发展的新纪元,继1962年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50年之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作通讯》2016,(2):11-11
正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建立现代种业制度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开启了我国种业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良种培育能力不断提高,种子企业实力增强,政策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同时,我国种业发展还存在育种科技创新体系落后,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有限,种业集中度较低,种子市场监管力量薄弱、手段落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和《辽宁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分别自2000年12月1日和2003年2月1日实施以来,经过我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的不懈努力,《种子法》和《条例》的贯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是:理顺了种子执法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了种子生  相似文献   

19.
据农业部消息,今年种业工作将以推动现代种业发展为主线,以开展种子执法年和科技促进年活动为抓手,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种业科技进步,创新工作机制,促进科企合作,强化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种子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种子产业及其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的其他技术推广和投资行为来说,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收效大的产业。发达国家经验证明,在过去100年间,农作物产量提高的60%来自于种子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说,种子技术是农业的核心技术,农业技术竞争的核心是种子的竞争。为寻求湖北农业及种子参与国际竞争的突破口,2005年4月,由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湖北农业科技代表团”访问了孟加拉、印度(下称目标国),考察了两国的农业和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会谈,商讨杂交水稻、玉米和棉花种子的科技合作交流及贸易。本文特就湖北乃至全国种业走向南亚目标国参与国际竞争问题略陈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