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红 《中国市场》2008,(39):156-157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必须先行。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抓好高校法治校园建设,高校法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活动等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松妍 《商》2014,(13):146-146
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之中,法律职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法学教育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也对法律职业化增强具有关键作用,并且法学教育也是对法律职业化进行实现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基础。而适应法律职业化的要求,需要对法学教育相应的改革,对法学教育进行相关分类,并对法学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完成法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茹怡 《商》2014,(42):259-259
想要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就要求具有与之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但是因为发展程度不够,所以如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现阶段法治建设的需求并不完全符合,在既有务件之下,我们首先应该确定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形成一个基础的范畴,然后再将马克思主义法学上升到符合法治建设要求的唯物法学阶段。  相似文献   

4.
《工商行政管理》2009,(11):54-54
由中国法学会组织并撰写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08年)》(以下简称《报告》)于6月2日发布。这份近2万字的报告从我国的立法工作、依法行政、司法工作、人权的法治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宣传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等七部分讲述了2008年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法学教育的分层以及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法学研究生教育、法律硕士教育的目标分别是通识教育、学术教育、职业教育,而不应以通过司法考试作为其目标。司法考试的部分内容需要纳入法学教育的环节,法学教育者须关注司法考试中部分试题答案所反映的基本观点,避免出现"知识即权力"的现象。为优化法学教育结构,我国宜取消法学非普通高校教育、专科教育及非正规教育;要求只有完成了正规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以上学历教育者方可参加司法考试;司法考试应该减少选择题并加大主观题的考察力度,并且增加口试。  相似文献   

6.
易蓓 《商》2013,(2):238-238
"这是中国法学院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何美欢教授在书中开篇如此写道。在其另一本著作《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中论证了专业法学教育是而且应该是"学术性的"、"博雅的",而中国法学院应该从事这样的专业法学教育,并且在该书的基础上讨论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关于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缺失,很多法学教育者们已达成共识:中国法学院的学生缺乏执业能力,中国缺少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法律人才。然而,没有达成共识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没有基础达成的共识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何妙 《商业科技》2010,(19):180-181
高校法学教育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是,随着法学专业的发展,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就业现状反映出诸多问题,反映了法律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利用在教育的课堂上将法学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法学教育非常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何妙 《商场现代化》2010,(19):180-181
高校法学教育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是,随着法学专业的发展,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就业现状反映出诸多问题,反映了法律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利用在教育的课堂上将法学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法学教育非常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校通过对法学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活力、培养及输送法治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解决就业难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法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途径,为粤港澳大湾区切实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0.
《商》2016,(9)
当前,中国十八大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至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本文着重评述三大法学流派的基本观点,以及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使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三大法学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法律人才。在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下,曾经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法律工作者,但在现实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引起了学界重视。于是,诊所式法律教育开始走入中国大学并迅速发展起来,但它与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一定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缪嘏玮 《现代商业》2008,(15):280-281
法治是一项社会工程.从中国法学来审视中国法治是必要的,也是一个有益的途径和视角.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法治建设的切入口.本文尝试以这个视角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邹海莉 《现代商业》2014,(30):145-146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烟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风险及难题。在此种情形下,构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便日益凸显。如何构建企业法治文化,将"以法治企"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准确把握企业法治文化的实质,充分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及时完善、创新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增强企业的实力,构建和谐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五"普法启动以来,我们江门市工商局紧紧围绕"五五"普法规划和建设"法治江门,和谐侨乡"的要求,创新普法载体,活跃宣传方式,拓展社会法制宣传教育广度和深度,扎实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普法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新的突破。2009年,我局双获全国、全省"五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今年,又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我局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环境法治的重点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调控、协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不应只局限于环境立法、环境执法与守法的互动协调,更应从环境法的"善治"路径、环境法治的"控-导"路径、环境法治的软(法)硬(法)兼施路径、环境行政权三分路径、环境实质法治路径等方面展开。同时,还应关注与总结我国环境法治的规律,核心是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思想内核.只有培育法学本科生的法治精神,才能培育其崇高的法律信仰、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和司法公正的司法理念.《法理学》作为法学基础理论、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学本科生法治精神培育中居核心地位.通过《法理学》培育本科生的法治精神,不仅应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明晰《法理学》培育法治精神的地位;而且应创新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的富涵法治精神的内容;更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7.
国家质检总局于2010年9月10日召开了全国质检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支树平局长在会上郑重提出了"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的目标,并提出了"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的具体要求,为我们检验检疫法制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当前,在依法行政已取得显著成效的今天,如何更加明确建设法治质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义顶 《现代商业》2013,(30):273-274
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将"法治"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这一开创性的全新表述,从思想层面为实现依法治国指明了具体路径,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检察官来说,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正确运用法治思维,是今后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重大理论范畴。这在新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统领新时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制高点,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商》2015,(47)
变化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马克思法学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学说基础上诞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不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通过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成果来丰富其内涵。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的法治现状相结合,对中国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但是在其运用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的挑战及现代价值问题展开论述,希望能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更好地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