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有了长足发展,利用外资为经济建设服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客观上已经十分必要。但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不发达不健全的低级状态,在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差异。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并完善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的机制,将世界资金市场的资金分流于我国,本文就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4.
利用横向外资提高外资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凡 《国际贸易》2007,(1):45-47
中国外资形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外资将逐渐从以纵向外资为主向以横向外资为主转变。因此,认识横向外资的特点,了解利用横向外资的重要意义,对我们研究中国外资政策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与外资博弈     
同手中紧握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时间表的国外金融巨头相比,尽管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没有他们那么幸运,但面对强手,民营资本仍然以其初生时特有的胆量和韧劲同外资上场过招。  相似文献   

6.
姜志美 《中国商办工业》2007,19(12):109-110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跨国并购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近几年,随着我国外资并购条件的进一步放宽和证券市场各项功能的逐步完善,证券市场将成为外资并购的主要阵地。分析了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外资并购的主要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QFⅡ(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作为证券市场开放的一种模式,政府允许合格的境外投资者在一定的规定和限额下汇入外汇资金,并转化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帐户投资于当地市场,其资本利润和股息经审批后可转为外汇汇出.  相似文献   

8.
9.
陈顺显 《商业会计》2006,(12):61-61
最近,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这部法规较大幅度地放宽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的门槛,以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证券市场之我见刘国光(一)证券市场的成就和问题我国证券市场80年代就出现了,进入90年代,发展就更快了。证券市场在旧社会有过,解放40多年没有了,所以说,现在的证券市场是市场取向改革以后,从无到有,从局部地区到全国,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共和国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南端,面积 600多平方公里,人口270万.新加坡是世界四大转口贸易港之一,迅速发展的经济使新加坡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列,被人们誉称为 "四小龙"之一.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证券市场外资并购的特点及其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志美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2):109-110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跨国并购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近几年,随着我国外资并购条件的进一步放宽和证券市场各项功能的逐步完善,证券市场将成为外资并购的主要阵地。分析了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外资并购的主要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我国外资优惠政策及其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我国对外资企业一直采取了税收优惠和投资优惠政策。在80年代,内资企业实行税率为55%的所得税,外资企业为33%的所得税。如果外资企业利用所得进行投资,还享有投资减免。在间接税方面,内资企业实行产品税和增值税,外资企业实行低税率的工商统一税和对进口设备实行关税减免。进入90年代,我国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正>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形式为媒介的资本在运行过程中实现的证券发行、证券投资以及证券流通的国际自由化。证券市场作为长期资本的最初投资者和最终使用者之间的中介,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以来,国际间跨国资本流动日益增强,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了明显证券化、国际化趋势。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国际性证券  相似文献   

20.
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农业利用外资也将出现新的形势。在这一新形势下,必须合理利用外资,以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