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市场封锁的若干问题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甬军  陈宏 《财贸研究》1992,3(6):21-28
市场封锁是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地方利益的区域性政策倾斜行为,严重妨碍着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重构,不利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建立。市场封锁是一系列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是区域经济关系扭曲和超区域经济秩序紊乱的综合反映。研完市场封锁的生成机制不能仅停留在“地方利益”上,而必须深入发掘其产生的“中介机制”:区际价格水平差距甚大,经济改革在不同空间的拓展非同步性,物资配置方法的欠妥等。正是诸种非地方政府因素与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相互缠绕,才生成地方封锁机制。因此,要创造统一市场的社会基础和条件,瓦解市场封锁的生成机制,协调区际经济关系,重构微观经济基础,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纷纷发展行政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打破“行政区经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必须从地方政府行为出发,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地方政府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确立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纷纷发展行政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打破"行政区经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必须从地方政府行为出发,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地方政府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确立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的集体利益偏好就是追求预算外收入。以此为逻辑起点,利用1985—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表明,官员集团(尤其是中下层官员)"预算外收入"的集体利益偏好与高层官员"政治晋升"的个体利益偏好、地方政府的利益激励与中央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高度共融。不同时期差异显著:1993年以前,地方政府追逐预算外收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反过来会抑制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扩张;1993年之后,二者相互促进,且预算外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大于之前。根据两阶段的实证结果差异,可以进一步推知,对于整个地方政府而言,政治晋升激励优先于以预算外收入为主要表现的财政激励。随着现有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负效应尽显,经济转型亟需优化对地方政府的效用偏好,并增强财政约束与施政过程监督。  相似文献   

5.
费改税问题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收费产生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变迁,是地方政府在现有制度空间下一种追求利益极大化的“理性”选择.因此,要治理地方政府收费行为,首先要对收费现象进行透视,分析地方政府收费产生的原因,哪些收费是合理的、哪些已具备了税收的性质、哪些是乱收费,对于税、费的形式选择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在搞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寻找治理地方政府收费行为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6.
以行政区分割为特征的体制矛盾,是实现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障碍,正因如此,长三角城市问大量低层次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恶性竞争不断的杂音仍不绝于耳。在当前地方政府以GDP、税收、就业等为基本考核目标的约束下,作为区域产业政策行为主体的政府选择也是市场化的,其行政博弈的出发点是本地利益的极大化。本应是成本导向下的企业投资经营行为与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行为合在了一起,使得同类产品及上下游生产能力难以相对集中,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出现断裂,不经济地扩大了空间距离。企业的项目投资与经营业务较难跨地域展开,外资企业不论其产业属性和专业特长,一概成为各城市的争夺对象,成为长三角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非常明显的弱点。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由原来单纯的中央计划的执行者和贯彻者,正日益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由于地方政府也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因而其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必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与中央政府、其他地方政府之间不断进行博弈.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而且使资源配置迭不到最优.文章指出,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分析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及其经济行为,从而为其规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土地保护上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是土地市场管理者、需求者与唯一供给者。由于土地保护存在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代理链过长以及代理层级间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等问题,使地方政府在代理行为中出现偏差,促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并寻求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土地市场不规范和土地不合理利用。这种偏差主要归因于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环境和政府官员的从政心态。本文从中国地方政府特征、动力取向和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利用政府行为理论、博弈论,对地方政府土地保护代理偏差产生的行为逻辑和制度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土地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利益分享机制、政绩考核指标等方面校正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亦周 《华商》2008,(7):13-14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交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有序竞争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利益分析入手,分别对地方政府间的两种竞争行为进行现实和理论的剖析,指出现实中地方政府间关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建构一种制度框架才能保证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良性运行。另外,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是地区竞争的主体,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地方政府能否适用“经济人”假设,地方政府是否有自利性入手,用尼斯坎南的官僚理论来探讨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参与地区竞争,给出了地方政府行为博弈的解释。由于涉及到地方利益,地区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许多负面影响,会出现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等一系列问题,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相悖。因此,中央应当在肯定地方政府具有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职能,规范地区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债务融资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偿债使得土地财政的风险与地方债务的风险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难度。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依靠土地经营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土地为杠杆借债融资的模式可能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暴露出显性风险,而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法律和监管机制的同时需要启动相应的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走上更加理性和规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宏观税负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指标,税收的产出效应研究需结合具体的体制背景才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以地方主导的转型增长模式下,不同阶段地方政府具有不同的利益动机和行为特征,进而影响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状态。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受财政收支压力及投资冲动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名义宏观税负与实际宏观税负分化。为协调当前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必须加快推进税费改革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刘燕  孙海涛  曾雄丰  刘娜 《商》2014,(4):255-255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因很多,包括地方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社会制度环境的变化、改革主体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追求等。本文将从地方政府改革主体的视角,分析在中央政府授权和强制推动、地方政府自主改革和社会力量推动下改革主体的不同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改革主体的I—CLS利益动因模型,以期能对我国地方政府改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已证明,规范的地方政府推动行为就是关键的外力。因此,不能不研究地方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行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政府宏观调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对于地方经济少有较为详尽的政策,而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活动中一般都扮演着直接执行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因此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更为直接和重要。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宏观调控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在优化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推动地方高校为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属地高校的财政、征地、人才引进方面的支持与优惠力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仍存在地方高校地域布局不平衡及办学主体和办学定位不当、政府仍只片面注重地方高校发展的经济利益等问题。地方政府可将部分省属高校迁至地级市办学,并将其管理权限移交给属地,同时应大力调整地方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以有效发挥政府在推动地方高校服务属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是前者考虑社会总体利益,后者关注局部利益。这种利益格局使历次宏观调控都多少有一些地方与中央博弈的味道。这里不能简单地讲地方政府这种做法对还是不对,应当看到,它是在既定的规则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要转变政府职能,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修改这个约束条件,或者说是游戏规则。可以预见,当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体制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其行为方式必将随之变化。为了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18.
分税制以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政治推动力从中央政府转到地方政府。政府行为的市场化不仅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推动力,也为地方政府官员运用现有权力和可控资源进行寻租提供了可能。从地市级层面上探究地方政府行为对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并将官员腐败纳入地方政府产生干预行为的动机,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多重利益驱动下产生的银行信贷干预行为,会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地市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财政激励、晋升激励、腐败都会对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但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三种利益动机驱动下产生的信贷干预行为的影响程度同样存在差异,其中晋升激励和腐败行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杨思佳 《中国市场》2009,(22):16-16
我国地方保护问题是由某些地方政府间的地方保护行为引起的。各省产业结构趋同并不必然导致地方保护。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各地政府假如放弃地方保护政策而选择区域经济合作,不仅能提高自身利益获得更高的产出水平,而且能更加有效地降低本地产品的单位成本,进而改善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探讨了农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及其组织、地方政府及开发商利益博弈的过程及结果.土地征用中的与民争利正是地方政府"经济人"利益本位化的直接表现.在公共利益无法清晰界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土地开发商的行为会加剧了城市用地的外延式扩张,扩张的速度越快,农民损失的利益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