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状况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完善。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法律依据和制度模式对改革我国审判制度均有可借鉴之处。本文将以美国陪审团审判制度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分析其模式,提出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审判制度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2.
杜宝辉 《金卡工程》2010,14(4):180-180
陪审制度是公民参与司法和普及法律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被认为国家司法民主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很多国家的法律都规定了陪审团制度或者陪审员制度。本文拟从陪审制度的沿革、陪审员产生的条件和程序、陪审员的权利义务等方面比较我国与美国的陪审制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法国重罪法庭审判采用的是刑事参审制度,法国刑事参审制度是在英式陪审制度上经过200多年的改进形成的,其在参审员的遴选、庭审原则、职业法官和平民陪审员的职责分工、合议程序以及上诉程序上都有着符合其本国法律文化特色的特点。法国刑事参审制度对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庭审制度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鑫 《金卡工程》2009,13(5):55-55
审判委员会制度作为我国所特有的审判制度之一,在审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从理论的角度和一些实际案例来看,这种作用似乎都是反面的,很多人提议废除审判委员会制度。但仅"一废了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本文分析并指出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缺陷,进而提出一些完善该制度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周若璇 《金卡工程》2009,13(11):126-126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它在提高办案质量、维护司法独立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审判委员会产生的背景出发,论述了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性质、构成和职能,并分析了审判委员会的积极作用,从而探讨了审判委员会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何俊 《金卡工程》2009,13(9):96-96
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法院建设过程中,进程并不乐观.根据<决定>颁布前后的现实状况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软肋并没有消除,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民主理念也没有得到实质性落实,仍然停留在形式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仅仅停留于政治意义上的民主,而远非人们所期待的那种社会生活的民主.  相似文献   

7.
徐兴华  张霁 《金卡工程》2010,14(9):32-33
陪审制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最终形成于英格兰,随后又传到了其他国家。它的出现首先是为应对司法任务繁重、法官数量不足的实际需要。其次是民众对国家权力的不信任,试图通过陪审制来制约国家的司法权。然而中国的陪审员制度不存在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相反我国的陪审制度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政治作用远大于其自身功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诸如:适用范围不够确定;对陪审员的资格要求过高;法庭组成中陪审员的名额太少;审判程序中审判权被虚置。  相似文献   

8.
解馥瑜 《金卡工程》2009,13(7):110-110
审判委员会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在解决重大、疑难案件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步伐的加快,众多学者都对审判委员会制度提出了质疑,现行的审判委员会制度将面临很大的挑战。有鉴于此,笔者欲从本土化的角度对审判委员会的设置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张迪生 《金卡工程》2010,14(4):50-51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其本身却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暴露出许多缺陷。作为当事人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理论界和司法界争议很大。本文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缺陷与完善作了详细论述,分析这一制度存在的罅漏,并提出改革建议,以求更好的体现民事诉讼立法宗旨,为民事诉讼审判实践服务,更好地保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以期达到完善我国对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邓彬 《金卡工程》2009,13(7):15-16
在民事证据法领域,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确立对民事纠纷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实现实体正义,维护程序正义,推动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都有重大的价值。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证人不愿出庭作证以及作伪证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利后果。本文正是以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完善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在证人出庭作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证人出庭制度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1.
丁岳 《时代金融》2011,(26):28-30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民陪审员制度并不能在当今社会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废弃人民陪审制的观点。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人民陪审制的发展和内在价值,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制的解决方案,从而改革现有陪审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为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贡献积极地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丁岳 《云南金融》2011,(9Z):28-30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民陪审员制度并不能在当今社会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废弃人民陪审制的观点。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人民陪审制的发展和内在价值,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制的解决方案,从而改革现有陪审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为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贡献积极地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王智宇  安娜 《金卡工程》2010,14(1):122-122
合议制是人民法院最基本的审判形式,也是我国合议制度的集中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法院系统中充斥着形合实独的现象,并已经成为我国合议制度的一大顽疾,而其中以案件承办人制度最为明显。本文详细分析了案件承办人的现状,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具体评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具体措施改革现有案件承办人制度,还权于合议庭,真正发挥合议庭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花 《中国外资》2008,(9):179-180
我国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是“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可见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有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它一直是法院民事审判的主导性运作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行的调解制度也在实践的运行中显露出居多的弊端,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肖影 《时代金融》2011,(32):54-55,72
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发展,调解也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在经济活动日趋频繁的现代社会,经济纠纷也逐渐增多,商事案件纠纷也逐渐增多,调解制度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商事纠纷的调解中,调解制度可分为人民调解制度、法院调解制度、商事调解制度,本文笔者主要探讨法院在商事审判案件中运用调解方法和调解策略,即讨论法院调解制度,其对于商事案件的处理实务状况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媛 《时代金融》2011,(29):45-46
股东代表诉讼作为公司法赋予股东制约公司与公司高管的法律手段在特定情况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引进国外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以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确有必要。关联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研究对于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审判具有重大的补缺作用,它也是维护公司和股东利益,监督公司董事和高管的有效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17.
闫举刚 《金卡工程》2009,13(5):18-19
我国法院系统的职责是完成国家的审判职能,然而法院行使审判职能的过程并不是在真空进行的,其需要有相关的配套制度和辅助组织,即日常的行政管理来协助该基本职能的实现。但是法院内部这种行政管理制度有时有侵入、侵蚀审判制度,造成审判制度的变形。通过建立信息化法院,逐步取消或淡化审判中的行政性制度及做法,一方面对法院的审判职能进行优化和升级,另一方面改革法院内部的行政管理职能,使其同司法职能逐步分离开来,使法院两大职能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村金融》2004,(10):64-64
1、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该决定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向基层人民法院推荐,或者本人提出申请,由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查,并由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提  相似文献   

19.
黎奕蕊 《金卡工程》2010,14(6):119-119
一、中日法院调解制度比较 (一)法院调解的制度设计 其一,从制度设计上看,日本实行的是“调审分离”。所谓调审分离是指调解和审判在适用的程序上不同,调解按非诉程序进行,遵循保密原则和职权探知主义原则,而审判一般应公开进行实行辩论主义,在收集证据上实行证据开示制度,而且主持调解的法官与审判法官分离。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交强险制度自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在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及时化解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制度初创、经验数据不足等原因,我国交强险制度尚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一些争议,尤其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以下简称“交强险条款”)第九条的法律效力问题,在司法实务中往往成为交强险纠纷案件审判的争议焦点。根据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审判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