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集约与低容积的结合——澳大利亚城市的集约用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讲,在大家的印象中,澳大利亚城市谈不上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其实不然,2008年1月,笔者参加了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举行的学术会议,利用此机会,特意对墨尔本、阿德莱德两个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考察和访谈,并在阿德莱德市郊区进行了调查。在土地资源较为富裕,人口较少的澳大利亚,城市乃至郊区的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有自己的特色。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澳大利亚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开发利用呈现出膨胀式的扩展,特别是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下,不仅造成社会碳排放量快速增长,而且造成土地的“碳汇”功能减弱,致使气候变暖、人居环境日益恶化。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从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空间布局、利用规模与方向等方面,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生态环境现状,阐述城市土地低碳利用模式构建的必要性,进而探讨构建城市土地低碳利用模式的路径。笔者认为,应从“减排”和“增汇”两方面着手,培育城市土地低碳利用观念,科学规划城市土地的功能分区,构建生态化土地利用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适应、公众参与”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决策机制与模式,从而变革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低.碳化..  相似文献   

3.
<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出现面积急剧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在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驰  张荣 《农业经济》2004,(3):48-49
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诺贝尔奖得主库兹涅茨在其《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把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即城市化的过程”。因此,土地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就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在这一进程中,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土地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农民如何增收,农村社会如何保持稳定,就成为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崭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羁绊,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与使用利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需求巨大,城市存量土地粗放利用,而耕地资源又严重不足.因此,城市土地集约与合理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市土地集约与合理利用的概念出发,通过介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历程,对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与我国城镇化进程一样,海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均要涉及城市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改善、低收入住房保障、旧市区更新、新市区开发建设等一系列内容,而供地不足是其瓶颈。先行国家和地区往往通过土地重划,实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土地利用。德国称之为城市建设用地整理,日本称为土地区划整理,韩国称为土地区划整理事业,我国台湾地区称为市地重划,英语中统称土地重划(land readjustment)。研究海外土地重划经验,对我  相似文献   

7.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运用土地区位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和聚集效益理论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土地调整是土地管理的一种工具,即根据城市规划或农村土地规划,对土地权属进行的调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地的需求大幅增加,土地调整作为一项土地政策,是很多国家和地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土地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也需要通过土地调整等政策提供城市发展所需土地。德国土地调整具有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城乡土地调整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急剧膨胀,土地的集约利用是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研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地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利用土地市场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城中村』改革改造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扩展时期。“城中村”,处在城市扩展的前沿地带,它与城市化的质量、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现代化、城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极大,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所谓“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和建设区中的农村或城市规划区中的农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化与建设用地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化和建设用地不同阶段相互影响的动态机制。研究方法: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从长期来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处于均衡状态,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是城市化步伐推进的必然结果,但在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不是诱导建设用地面积扩张的直接因素;(2)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不是城市化步伐推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相反在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3)建设用地数量的增加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贡献有限;(4)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在近期对建设用地数量增加的解释力偏低,而在远期基本能对建设用地数量的增加予以解释。研究结论: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化发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在近期适当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远期则需选择用地节约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扩张和人口城镇化,这都将对黑龙江省的碳排放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利用STIRPAT模型,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建设用地扩张和人口城镇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以黑龙江省1993至2012年这阶段的碳排放情况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扩张、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因素对黑龙江省1993~2012年碳排放具有增量效应影响显著,是导致黑龙江省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减量效应,提高能源利用率是黑龙江省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湖南省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评价其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据此评价了湖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而对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镇化总体发展不协调,主要来源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分别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宏观发展战略导向对各城镇用地指标分配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为政绩观念因素和投资驱动因素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研究当前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维持耕地数量基本稳定是否具有可行性。首先,采用文献归纳法,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然后,采取统计描述分析方法,运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时期耕地变化的状况,并将我国城市化发展时期耕地变化状况与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该时期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针对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采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维持耕地稳定的有利因素。研究结果认为:(1)我国前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间扩张,当前的城市建设应该主要整合已经占用的土地,在原有基础上加以集约利用,而不需要大量新增建设土地;(2)由于城市建设用地比农村建设用地更加集约化,城市化发展有利于阻止耕地流失;(3)我国生态退耕工程进入到巩固阶段,生态退耕面积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分布区域不均衡,通过异地占补平衡可以缓解经济发达省份耕地资源不足问题。因此,文章结论认为:城市化加速期维持我国耕地数量基本稳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海外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研究目的:研究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及其耕地面积的变化,以期为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法,对比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台湾、日本以及北美西欧的经验表明,城市扩展和耕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并不矛盾,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道路及其土地利用方式,并有相关政策作保障。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启示:(1)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是中国应对耕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2)“开源节流”是保持耕地面积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城市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互关系,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对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的现状特征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我国中部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建设用地变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城市化为角度对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和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滞后于广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状况,当前的对策主要是依托城市化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规划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向规模减少、集约利用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