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中国新型粮食流通体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 根据国情,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因为中国推行的是调控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对粮食经济采取间接指导的方针,即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一方面主要利用经济手段——国家储备粮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调节供求和价格),使市场价格接近国家制定的目标价格;另一方面让市场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形成价格,以指导粮食的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包括贸易商和进出口商)的经营活动。当市场粮食  相似文献   

2.
概括诸家激扬文章,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利大于弊,粮改必获成功。无疑是将粮改继续推向深入的正确导向。从思想认识上讲,其诸多雄文对粮食供求形势的深层次判断不足,容易导致对粮改艰巨性的忽视。我们认为,粮食问题的核心,是总量平衡问题。对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估计正确,将会采取有效的改革策略,奠定思想基础,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和巩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向前发展。估计偏颇,就会忽视,以至无视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因为无论总量平衡还是结构平衡,都是以生产者继续热心于粮食生产,从而积极发展粮食生产为前提的。而这种…  相似文献   

3.
江总书记在1994年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粮食要保持三个稳定、两个平衡,即: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总量平衡、地区平衡。这是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一、进一步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解决粮食总量平衡的关键粮食供求平衡,是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要达到全国的总量平衡,首先各省、市、区要力求保持总量平衡。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省长负责制必须明确省长所负的责任:一是负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二是坚持国有粮…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粮食生产调控力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上了几个新台阶。 1984年和 1990年还先后出现了局部的“卖粮难” ,似乎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过关 ,不少地区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 ,结果粮食价格与其他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越拉越大 ,种粮效益低 ,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这一失误 ,影响到 1992年以后的改革 ,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急于把粮食全面推向市场 ,严重地影响了粮食工作的“三个稳定、两个平衡”的实现 ,而且还引发了 1993年冬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粮价暴涨风波。这个深刻教训 ,证明越是放开越要加强对粮食…  相似文献   

5.
6.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宁允祯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放开了,但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无序运行较为严重;粮价放开了,粮价监控制度还没有建立,合理比...  相似文献   

7.
8.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朝野上下已取得了基本共识。但是,具体如何改革尚须博采众议,选择并制定最优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难处着想,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配套出台。单项改革出台往往难以收效,并已为近10年粮食改革实践所证实。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调控型的市场经济。象粮食这种至关国计民生、关系重要、又长期不足的战略物资,更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以,粮食的基本政策只能是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或宏观调控下的市场…  相似文献   

9.
2004年初,遂宁市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工作在中央和省上还未全面部署前就率先全面推开。经过实践和探索,粮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格局,打破了束缚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建了粮食流通体制的新模式,各项粮食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两放开”,即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从2004年起,取消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收购价格由收购主体自主决定,全市粮食收购市场全面放开,允许符合条件经批准的各种所有制法人和自然人参与粮食收购。二是“一调整”,即调整粮食补贴办法从2004年…  相似文献   

10.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的利益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调整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约束或者规定。1998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是调整相关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变迁。这一制度变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国有粮食企业的巨额亏损、财政负担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关于构建我国新型粮食流通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粮食流通体制作为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能长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保持一个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孤岛” ,粮食流通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但现行体制基本是以“计划调节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即实行“保护价”与“非保护价”两种不同的收购定价和资金供应办法 ,销售在面向市场的同时服从国家计划调拨 ,购销差价由国家财政负担 ,最终导致粮食质量较差 ,粮食商品库存陈化严重 ,企业顺价销售不畅 ,财政不堪重负 ,粮食因比较利益较低而在市场竞争与资源配置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日渐明显。加入WTO ,粮食将不…  相似文献   

13.
1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现状1.1粮食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虽然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曲折,但仍然取得了相当进展。2001年8月,国务院确定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2002年,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发出《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在确保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前提下,允许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开展联营业务试点。”这是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和中国加入WTO后,对粮食…  相似文献   

14.
粮食问题是什么?归结起来可以说是3个平衡,即:总量平衡、地区平衡、品种平衡。政府抓粮食,也就是采取措施实现这3个平衡。过去粮食处于短缺状态,那时候抓粮食主要就是促进增产、合理分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大为加强,粮食进入了这样一种状态:连续抓几年,就能自给有余;连续放几年,就会趋向偏紧或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5.
在粮食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在概念和操作上应避免的一个问题要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就必须对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实施条件有明确界定。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概念,有特定的含义。第一,宏观调控是立足于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之上的,因而首先要与这样的基础调节作用相适应;第二,宏观调控是针对市场机制调节的固有缺陷而发挥“校正”功能的,因而这种“校正”必须以不损害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为前提。值得注意的是,由…  相似文献   

1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证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是要抓好粮食生产,为社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其他食品;二是要抓好粮食流通,把粮食和其他食品顺畅地从产区供应到销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和流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近年来,我国又出现了粮食丰收而流通不畅的情况,说明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亟待改革和完善。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和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深化改革,推行“一主多辅”的粮食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17.
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些看法张竞涛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步入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体制相适应的发展轨道,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经历了曲折与反复,其中有“卖也难、买也难”的过程;有粮价低水平上的徘徊和上涨;还有自然灾害的考验,笔者也从中受到了...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历史原因,粮食生产仍表现出规模小、品质差、品种单一、商品率低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粮食生产也必将进入市场经济轨道。但是,从世界各国发展粮食商品生产的规律看,粮食作为商品在生产和经营上是微利的,即使是在市场的条件下,生产粮食的比较效益也是很 ,必须靠规模化和产业化才能出效益。因此,在市场条件下,要确保市场的粮食供应,就必须要保证粮食生产有效益;要确保粮食生产出效益,就必须要使粮食生产上规模,实行产业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周边国家的国情、粮情与我国迥然不同 ,但也有相似点。由于这些国家和我国毗邻 ,所以 ,周边国家粮食流通体制、粮食流通政策 ,以及国家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等 ,对我国具有较大参考借鉴价值。第一 ,把粮食问题视为治国安民的大举 ,把优化农业和粮食结构视为大政不管国家大与小、经济富与穷、人口多与少 ,周边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 ,把粮食视为稳定社会和政局的头等大事 ,把粮食流通和供给视为关键部门 ,把粮食产销、供求作为大政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并进行一系列改革确保粮食供给。印度自独立、特别是 60年代以来 ,把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