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陈文哲 《中国经贸》2010,(12):100-100
反应不足与反应过度是金融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个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表现、形成机理及相关模型两方面。本文对这两方面进行了分别介绍,并对相关模型和实证检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股市中的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是股市投资中的两个异常行为,本文认为除了“输家——赢家效应”、“市盈率异常”以外,“井喷现象”也是过度反应的典型表现;反应不足则主要表现为“魅力股”或“价值股”等。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自我归因及保守性偏差等,常见的对策是反转策略和动量策略,本文分析了运用反转策略和动量策略的时机选择,以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证券市场反应过度及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1993年1月至2005年7月的沪深A股股票市场为考察对象,采用重叠式数据处理,按照DeBondt和Thaler的方法,利用最新数据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作者通过实征分析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反应过度,但不存在反应不足;本文进一步对中国市场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实证结果进行了原因剖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实证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存在许多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的经典定价模型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较典型的异常现象有股票溢价之谜、股利之谜、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等。标准金融学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1985年DeBondt与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么?》,得出美国股票市场存在过度反应现象,揭开了行为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互斗争与融合发展的序幕。本文通过整理行为金融学中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研究文献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其基础上采用DeBondt和Thaler(1985)使用的事件研究法,选取上海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数据对我国上海证券市场上足否存在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现象给予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海证券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现象,并针对其成因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过度反应是各国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异常现象,本文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我国股票市场过度反应现象的存在性和特点.同时检验了反转策略的可行性.并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过度反应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王芬  王艳华 《特区经济》2006,(12):268-270
本文分析了EMH和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不同的投资策略,重点对基于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动量和反转投资策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李明  杜瑞斌 《中国经贸》2010,(8):125-125
心理学的研究暗示大多数人试图对没有预期到的和戏剧性的新闻做出过度反应,这个结论与贝叶斯准则相悖。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正在探索是否这个行为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基于中国的A股市场月度汇报,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过度反应,进而也得出了市场是弱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我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1997-200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所有股票交易数据,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及其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确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其形成期为两年;过度反应的主要成因是规模效应,而非月历效应。  相似文献   

9.
白杨 《中国城市经济》2012,(1):132-133,137
近年来,在行为金融理论中,最热门的两个问题是投资者过度自信以及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现象。在股市中,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投资技能,高估所购股票的收益率,从而导致过度交易的产生。"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是行为金融学用来向传统金融理论挑战的有力工具。研究过度反应现象,以及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对其回报率的影响,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的心理行为特征,从而使金融市场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郑石川 《中国经贸》2014,(10):152-152
针对股票市场出现的过度反应现象,传统的金融理论对这样的情况已经无法做出相应的解释,所以行为金融理论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以前的阶段中,金融界人就开始发现了股票收入的多少与他们过去的表现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许多研究者研究发现,过去一些比较差的股票收益率会在以后发展的阶段内超过以前表现比较好的股票收益率,对于以前表现比较好的股票收益率会表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解释了过度反应的定义和内涵,指出投资者对近期市场信息过分重视是导致过度反应的直接原因,同时透过前期收益学说、风险学说、规模学说、询报价效应学说以及行为金融学等视角对过度反应现象加以分析,对我国封闭式基金市场的价值效应做了相应的实证检验。本文最后提出了针对基金市场的投资策略,同时给管理层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与股票市场过度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孔东民  陈巍 《南方经济》2011,29(3):69-78
本文将账面市值比分解为公司基本面信息和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主观预期信息,以1994-2008年间在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首先采用Fama and Macbeth(1973)方法检验市场对什么信息过度反应,接着利用羊群行为指标考察证券投资基金对该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市场对公司基本面无明显反应,但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主观预期过度反应;当市场对公司发展前景乐观(悲观)时,基金在股票上表现出买方(卖方)羊群行为,基金羊群行为加重市场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检验市场过度反应的方法是采用De Bondt和Thaler构造的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通过检验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超额收益率来判断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有别于传统的检验市场过度反应的方法,本文基于我国股票市场上A股和H股估值变化的特殊视角,实证分析了我国A股市场存在的过度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 1 999年到 2 0 0 1年发生股票名称变更的 1 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股票名称变更对股价的短期影响。研究发现 ,不具有任何经济意义 ,也不向市场传递任何新信息的公司股票名称变更“事件”可以像具有经济意义 ,包含新信息的“事件”那样引起股票价格的显著波动 ,而且这一波动呈现出过度反应特征。这种股价波动可能与中国 A股市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有关。由于既具有“事件”特征 ,同时又不包含新的信息的“非事件”在证券市场上很少出现 ,我们的这一研究为探讨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和研究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特征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修正了 Sutrick提出的涨跌停限制发生时证券均衡价格的估计方式 ,新估计方式可降低估计误差。本文利用均衡价格估计方法 ,以中国股市 A股股票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涨跌停发生时投资者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结论是 :涨停后次日的平均异常收益率显著为负 ,而跌停后次日的平均异常收益率显著为正 ,证实中国股市存在比较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成桌,构建了一个反映投资者预期形成过程的行为模型。模型考察了外部冲击对股价影响的长短期效应,较好的解释了实证研究发现的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异常现象,诸如收益率分布的厚尾现象,股价对信息反映不足或过度,市场对国有股减持的过度反应等等,并提出了规范股市减少异常波动发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崔静 《科技和产业》2012,12(4):124-129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出发,以投资者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为理论基础,采用沪市A股2005-2009年间的数据对审计质量和盈余公告效应二者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审计质量能够加剧盈余公告效应幅度,它既能加剧"好消息"公司股价的向上漂移,也能够加剧"坏消息"公司股价的向下漂移。  相似文献   

18.
员工对变革的反应对于组织变革的成功至关重要,微观、个体层面的研究正取代宏观、系统层面的研究成为组织变革研究的焦点。本文对员工视角的组织变革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员工变革反应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对组织变革管理的启示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指出了水泥将是现在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并指出了研究水泥水化反应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关键性。文章阐述了水泥水化反应的性质;回顾了国内外对水泥水化反应的研究历程,总结了水泥水化反应研究现状与成果;预见了水泥水化反应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并对水泥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在微观领域中,多将市值账面比视为成长机会的变量,本研究通过将市值账面比拆解为定价误差以及成长机会,运用中国沪深A股数据对账面市值比异象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了定价误差与成长机会对绩效的相反作用。之后文章建构了连续性过度反应与价格修正速度变量,探究二者对定价误差的影响,并检验了投资人是否对成长机会过度反应以及定价误差的现象是否能藉由价格修正速度而得到改善。研究发现,第一,单纯采用市值账面比建构投资组合无法取得显著的绩效;第二,高成长机会投资组合的绩效优于低成长机会投资组合,而高定价误差投资组合未来绩效会较差;第三,股票价格修正速度越快,改善定价误差对股票价值的负向冲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