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耕者有其田"是农民千百年来最高的经济诉求和梦想。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农村农民实际出发,制定了可行的土地政策和纲领,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真正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平均地权思想回顾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回顾100年来平均地权思想的发展,探讨其对中国现行土地管理的启示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00年来,平均地权思想不仅在旧中国,也在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正在变得日益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结论:中国大陆的土地管理急需确立一项更为明晰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应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平均地权思想:界定土地公权力,明晰土地产权,细化土地使用权;改革地价体系和税收政策;强化对土地财产的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3.
土地问题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1851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有的仅停留在探索阶段,如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有的则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土地制度,如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这三次尝试的历程告诉我们,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也就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纵观这三次探索,可以梳理出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特点与启示意义,这对于当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探索与改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亚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阶段:以“均田制”为核心的土改运动,消灭封建地主所有制,确立自耕农制度,鼓励或强制实行土地的小规模家庭占有和经营,保证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结合。40—50年代前,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土地占有制度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被迫成为佃农,地主利用对土地的占有权收取高额地租。这种土地占有制度阻碍着农业的发展,给地少人多的的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危胁。于是,一场旨在消灭封建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自耕农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运动相继展开,并迅速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试图证明土地制度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方法:主要为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土地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研究结论:只有在农村实行耕者有其田、在城市实行居者有其屋,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万元田”建设,是区党委“1234610”工作思路的重要内容。从富摄意义上看,“万元田”建设是一种任务目标,但从至深层次春,“万元田”建设过程由于合你选择、耕作方式等方面都已超越传统模式,其结果必将促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优化,从而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因而,我们防城港市对“万元田”建设工作抓得比较紧,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首先.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及时、坚决。众所周知,农民收入不上新目队,农村工作就没法胶好。“方无田’建设既是…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世纪之交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 ,农村经营管理事业再次面临新的挑战 ,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农经工作的定位和走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 ,要把“三个代表”的思想落实到农经实践中去 ,就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形势需要 ,切实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下功夫。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政…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经营体制经历了艰苦曲折的探索过程:从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形成的短暂土地私有,到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形成的农业合作事业雏形;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的人民公社体制;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到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农民的广泛实践和探索,终于找到了农村集体经济(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进程,农村…  相似文献   

9.
目前,台湾的农业经济是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经营的家庭农场,平均每户占有耕地不到1公顷,其中40~50%的农户平均占有耕地不到半公顷。这种一家一户的家庭农场的出现,是国民党当局在1949~1953年间对台湾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土地改革”的结果。一、台湾是怎样进行“土改”的?台湾的“土地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①三七五减租;②“公地”放领;③“耕者有其田”。为了进行这项“改革”,当局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条例。这些法律和条例,是  相似文献   

10.
清代永佃权性质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三谋  李震 《中国农史》1999,18(3):19-25
清代永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永佃权作为长久使用权出现的同时,又以一部分所有权的身份存在于世,它是对田主土地产权的分割。它是佃农通过与田主协议的形式或斗争的手段而获取的一种特殊的土地权益———既可长久使用,又与田主共同占有了所耕作的租田。从这个意义上讲,永佃农民与出租土地者是具有同等资格的两个田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业中的永佃权最早产生于北宋淳化年间①,到明清时代,盛行于南方各省,在我国的租佃史上,产生过很大的经济影响和作用。此制的基本内容是:佃户长久承租一主之田,田主不得增租夺…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中央1号文件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由此,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农村微观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正在兴起,并有可能成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核心增长动力。发展家庭农场,让"能耕者有其田",通过租赁、土地流转等形式把耕地集中到一些种田大户手上,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一个有效路径。国外家庭农场的金融扶持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发表的《“象田”、“鸟田”考》一文针对笔者《象耕鸟耘探论》一文(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1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做了回答,进一步阐述了笔者的观点,认为象田、鸟田是存在的,鸟兽觅食践踏过的土地可以并且已曾用来直接种植庄稼,这种方式的普遍性足以称其为一种原始农业形态。鸟田不是鸟堂,而雒田则是鸟田。  相似文献   

13.
正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意义非凡的一次伟大变革。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有幸全过程经历江苏农村税费改革,亲身感受到这项改革是爱民之事、富民之策、德政之举。如果说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家庭承包实现了耕者有其权,那么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利,开始冲破城乡二元体制,开启了公共财政阳光普照"三农"的先河。一、失效的"高压线"土地承包到户是个好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随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世纪之交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营管理事业再次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因此,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农经工作的定位和走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要把“三个代表”的思想落实到农经工作实践中去,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形势需要,切实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下功夫。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国农村的一…  相似文献   

15.
正土地吐生万物,陈列万物。对人类来说,土地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立身之地,是关键的生产要素,是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国家财富的重要载体,还是历代很多人的信仰对象和精神寄托。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地者,政之本也"。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倡平均地权,认为"土地问题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便可以解决一半了"。1936年,毛泽东同志对访问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  相似文献   

16.
李辉 《中国改革》2004,(9):43-43
据5月1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自去年10月起,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在近10个村“压粮扩经”,强迫农民种植林果或烟叶。为保证镇里“连片种植”规划的落实,一些村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将土地分为口粮田、经济田。当地一位农民气愤地说:“动地搞结构调整,剜了农民命根子;说是富民,实际上是害民。”过去一说到搞结构调整,一些乡镇干部都把农民当成观念落后、目光短浅的群体。在他们眼里,打土地生金的“增收牌”就像玩扑克,54张通通甩出去就能大赢特赢一番。因此,他们可以不断调整思路,甚至不惜把“逼民致富”当成有领导魄力、谋求老百姓最大切身利…  相似文献   

17.
日本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从上个世纪 6 0年代开始到现在 ,日本政府一直在试图改变本国小而散的农业经营格局 ,在这期间 ,也提出了许多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有的取得了成效 ,有的收效甚微。但是 ,这些政策实施的经验对于我国制定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相关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总结了战后日本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政策的演变过程 ,并提出了对我国的若干启示。一、战后日本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政策的演变(一 )鼓励“自立经营农户”发展 ,提高农户收入的阶段 (196 1~ 196 9年 )二战结束后 ,日本成功地进行了农地制度改革 ,建立了“耕者有其田”的自耕…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避免社会出现贫富悬殊,孙中山提出了差等均富思想。它以承认差等为前提,以协调社会经济利益为核心,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保障,提出了土地和资本两大政策,以使社会财富的分配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孙中山的差等均富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提出了农业“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我们要以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特别是直接从事农村工作同志的思想认识,认真调查研究,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经济体制。当前,特别是要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简单一点说,就是要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这既符合中央的要求,不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又发展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促进城市化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正如有的地方所讲的“农民要增收,必须发展高效农业,而要发展高效农业就应该做到生产技术专门化,生产经营规模化。”“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先有种田大户,才能农机大户,反过来农机大户又带动了种田大户。”“规模效益主要来自‘多中取利’,种七、八亩田,一亩收入500元,只有4000元,如果种200亩,一亩收入即使200元,也有40000元”。实践证明,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确实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而当前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供选择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根据浙江一些地方的实践,在土地(包括林地)流转方面主要有6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农业近代化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恒心 《中国农史》2002,21(3):104-111
在中国近代史上 ,孙中山的农业近代化思想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孙中山“重农”但不“独农”,既强调农业近代化是工业近代化和国家振兴的基础 ,又重视农业与工商各业的协调发展 ;既强调科学技术与农业教育在农业中的作用 ,又重视政府、农官在农业中的导向和管理作用 ;尤为可贵的是孙中山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把变革生产关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从而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孙中山的农业近代化思想在今日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