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各种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类型应运而生。在常规建筑设计中,建筑用地、建材及其他建筑资源的过量消耗与浪费影响了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将建筑周围的环境及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设计出节能、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建筑,为建筑用户提供更为健康、舒适、优良的居住环境,是未来建筑领域发展的新方向。文章概述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建造中的应用原则,并从建筑建造整体规划设计、建筑用材设计、建筑设施建造设计、建筑节能设计、建筑绿化与景观设计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付勤 《乡镇企业科技》2011,(22):121-121
大量震害表明在建筑设计中必然充分重视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作用。建筑抗震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它是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的协作。文章立足于建筑体型设计、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建筑竖向布置设计、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着手探讨建筑的抗震设计,并提出了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对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俗来讲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空间内各种设施的关系进行有计划的协调,而建筑设计主要是用来解决室内空间在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和美观性,以及让建筑的外部形体能有富于时代美学特征的学科,城市规划是通过动态的协调各个建筑的关系,以建筑群落的整体形式来表现城市的风格和特色,兼顾历史以及实用性等方面。本文主要论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这个两者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先进的建筑设备使我们的给排水设计得到了飞速发展.排水管道设计的正确与居住环境卫生有着直接的关联。本文依据小康型住宅设计通则,结合公司近年在住宅建筑设计上的实践,对提高住宅建筑给排水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导刊》2013,(11):36-37
WY国际设计机构曾打造出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如广州星河湾、北京星河湾、广州保利花园、广州汇景新城,厦门未来海岸,深圳观澜高尔夫豪华别墅,成都草堂之春……其设计团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有着独特的品位与鉴赏力——当对美的极致追求与细腻感触遇上建筑设计,便碰触出美丽耀眼的火花。本期《设计空间》,我们特邀WY国际设计机构设计团队为我们分享他们对建筑设计与艺术融合的心得。  相似文献   

6.
郑崴崴 《民营科技》2010,(6):280-280
韵律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在造型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韵律已成为反映现代建筑结构体系的一种手段,更是衡量建筑美观的主要因素之一。韵律的美感不仅体现在建筑单体造型中,也表现于建筑群体空间组织上。现代社会对于建筑韵律美的体验却有些迷离莫测,既有鲜明规则的韵律,也有自由多变的韵律,更有甚者完全打破传统的、强调和谐统一的韵律法则,从一种破碎和不完美的角度来拓展人们对建筑韵律的体验。在研究韵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韵律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分析建筑韵律的艺术特征,从中归纳出建筑设计中韵律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7.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顺应国家绿色环保号召,朝绿色转型发展的产物,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下,逐渐发展成为新时期的主流建筑形式。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工艺等方面有明显区别,对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新挑战。基于此,文章综合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接着以某住宅建筑工程为例,探讨了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分为结构设计、构件设计和空间模块化设计三个方面,最后进行了成果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积极落实国家绿色环保理念,将生态绿色要求融入建筑设计,绿色建筑由此产生。绿色建筑包括主动式设计和被动式设计,被动式绿色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的基础。文章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被动式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及具体设计要点,从而实现被动式绿色建筑在我国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顾漪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7):154-154,156
文章针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色彩设计上存在的色彩单一或杂乱等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了色彩设计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意义与作用,通过分析工业建筑设计中色彩设计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更为合理有效的色彩设计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工业建筑的表现力和建筑厂区的整体协调性与审美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发展是需要经济和建筑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作为支持的,建筑从人类社会开始就是一直贯穿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后建筑的规划设计上就需要有所改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建筑人性化、环境友好化、可持续发展化等方向都是现代建筑设计所需要注意的方面。本文就现代建筑智能化设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非常空间     
《经营者》2009,(17):16-17
五色建筑奥林匹克五环岛设计 俄国建筑设计工作室a.asadov设计了一系列岛屿综合大楼,这些建筑位于俄国城市索契(Sochi),这里将举办2014年的冬季奥运会。  相似文献   

12.
大量震害表明在建筑设计中必然充分重视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作用.建筑抗震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它是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的协作.文章立足于建筑体型设计、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建筑竖向布置设计、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屋项建筑的抗震设计着手探讨建筑的抗震设计,并提出了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对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铁妹 《民营科技》2014,(2):223-223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活跃、自由,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静态自闭的建筑形态设计,开始追求建筑形态设计的可变性,建筑也应有动态美。现以住宅为例,首先简要分析了建筑设计可变形态的基本内容和应用价值,然后详细探讨了建筑设计可变形态实现方法及其设计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大城市的千篇一律让人窒息,而这些年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崛起的各式现代主义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很“雷人”。谁能拯救我们的感觉,谁就是建筑设计界的天使。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导刊》2009,(6):104-105
休闲建筑设计有两个重要的关系,第一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第二是建筑与人的关系。在度假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师更应扮演的角色是有效沟通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功能,建筑必须营造归宿感和独特性,使之成为一个感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东南置业》2007,(7):16-16
“10年前,普通人理解的建筑并非自己住的楼房,而是“世界建筑奇迹”等景观;10年后,购房人开始关心自己住的房子是个什么样的建筑,什么风格的设计,有着怎样的特质……这就是建筑设计带来的进步。”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有限公司驻华首席代表高志(高志博客|高志新闻)认为,中国建筑设计的10年是住房制度改革的10年,是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的10年,是中国建筑体系融入世界的10年。  相似文献   

17.
马长明 《价值工程》2011,30(20):89-89
本论文主要从建筑美学角度上阐述中国建筑的美在于有着丰富内涵的有意味的形式。意境是丰富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它与环境、造型都有密切的关系。意味是建筑艺术最丰富充实的显现,它就是建筑艺术的生命,它最后是要靠象征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来独特的意味来。它是指导我们今后从事建筑作品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冯渊 《民营科技》2013,(1):212-212
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的核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存在于同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因此,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也应该和环境相互协调。建筑风水文化充分体现在建筑的选址和整体设计中。它不仅规范了我国规范了我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同时也融入到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之中。这里通过分析风水在我国园林、道路、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的体现,阐释了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导刊》2013,(7):105-105
(本刊讯)关注我们生活的城市,关注建筑与风景,关注生活的归和。通过摄影留下文明的手印,去寻觅影像中城市所包含的意义,也许它是能打动人心的那一份真诚、那一份共鸣;也许它是那一份悲怆的激愤、那一份无言的感动。城市的解读可以有千千万万,但总结来说,就是一句"创建非凡,至善共生"。正值富力地产20周年之际,举办的全国摄影大赛于2013年6月15日圆满结束,通过传递充满正能量的照片,传递城市独特的性格与文化,记录人与城市之间和谐共生之美!  相似文献   

20.
王彦峰  胡志斌 《民营科技》2010,(8):252-252,176
建筑设计就是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事件。强调建筑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强调人对建筑设计整个实践的参与和体验,对话与回应、交流与沟通;就是强调建筑师与各种设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就是强调建筑设计不仅是一种科技事件而且是一种具有价值意义的人文事件,也就是涉及环境可持续性事件。建筑设计创作过程就是自由的主体对设计对象的参与和体验、交流和理解中确认自我、验证自我、发现和塑造自我的批判反思过程,它既是批判性的又是重建性的,它是一种反思性整体创造过程。为此,我们可以将这种策略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