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昕明  李帆 《魅力中国》2011,(10):256-256
所谓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社会救助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式,在矫正“市场失灵”,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宁创 《宁波经济》2014,(10):46-46
小微企业又迎政策利好。李克强9月17日主持召开常务会议,从今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将月销售额2—3万元的也纳入暂免征增值税、营业税范围。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救助资金列入地方预算,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相似文献   

3.
政策解读     
国务院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通知》强调,临时救助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通知》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列入日程,抓紧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2014年底前全面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区建设》2005,(6):47-47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今年起全面展开。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或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预算拨款、专项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  相似文献   

5.
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我国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 这个决定,在中国的民生制度建设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直为中国历史上一些仁人志士所追求。历朝历代的有志之士,都把为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保障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当作自己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王鸣 《理论观察》2005,(3):45-46
社会救助是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物质救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社会救助的对象是贫困者。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弱者阶层或群体。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一个以低收入者和失业者为主的社会弱者群体。脆弱者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而社会弱者与贫困者有相互包容的方面,但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两者有联系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救助保障档案是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不同形式与载体的历史记录,作为民政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和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工作的依据,必须依法管理、开发利用好。近几年来,我们蛟河市民政局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不同的特色。澳大利亚规定了高额的免审额:德国和法国则将经济调查的家庭成员范围扩大到所有直系亲属,甚至扩大到非血缘的财产继承人;卢森堡通过谁负担较大比例的救助经费、谁制定救助标准的方式,恰当地解决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救助经费分担问题。我国当前实施的社会救助中,存在免审额过高或过低,经济调查的家庭成员范围较窄,中央和地方政府救助经费负担不合理等问题。我国要借鉴国际经验,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发展,确立了基本框架的三个层次:一是直接面向贫困或低收入阶层的各种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乡村扶贫政策、灾害救济、城乡福利院以及其他社会救助措施,这一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解除因各种原因陷人生活困境难以自拔者的生活危机:二是面向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相似文献   

10.
民间互助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伴随维吾尔族民众至今,在国家保障制度触及不到的地方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我们应以伊斯兰文化为底蕴,依托民间资源,实现政府社会救助与维吾尔族民间互助的良性互动,构建救助主体多元化、救助渠道多样化、救助资源社会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洁 《魅力中国》2010,(6):86-86
公共财政是社会救助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来源。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但还存在公共财政投入欠缺、各级财政资金分担不合理等问题。我国应加快制订社会救助法规、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自的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以及加强社会救助资金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满足救助居民的相关需要不仅是人权道德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要求。本文通过查阅数据,对比分析城市和农村救助制度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和其他救助三方面发展存在的差别,一方面,说明我国急需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加强在执法监督方面的落实;另一方面,突出阐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城乡发展上的二元差异问题,社会救助制度城乡发展分离,贫穷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经济发展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其中社会救助制度应该更加公平,不然会加重贫困。  相似文献   

13.
赵大勇 《唐山经济》2005,(10):43-44
迁西县地处唐山市北部,总面积143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417个村,总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31万,是个“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近几年,该县坚持以“政绩看民生”,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走出了一条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为重点,以其它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之路,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4.
<正> 正如1965年美国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所述:"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当个人或家庭生计断绝急需救助时,乃给予生活上的扶助,是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富有弹性而不受拘束的一种计划"。社会救助制度在发达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她体现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先进。她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对我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弱势群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对如此大一个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救助,已经成为困扰许多地方政府的一个难题,"孙志刚惨死"案就折射出我国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领域的空白和缺失.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地区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总之,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是我国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  相似文献   

16.
赵珂巍 《发展》2008,(10):118-119
社会救助是最基本或最低层的社会保障,而社区社会救助又是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本文以兰州市七里河区穴崖子社区为例,通过个案研究,对目前社区救助体系中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救助渠道单一等问题,采取了加大投资力度,健全法律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尹乃春 《特区经济》2012,(1):301-302
我国现行以生存权保障为理念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它不能从根本上使贫困群体脱贫解困,无法顺应贫困主体结构变化的需要,难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发展权保障理念的引入,将极大弥补生存权保障理念的不足,并由此推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基础上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应当从生活救助到注重能力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补救性救助到注重预防性救助上实现我国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18.
潘敏  王磊 《辽宁经济》2010,(9):21-21
目前辽宁省已形成了以城市低保制度为核心,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援助、教育救助、应急救助、就业帮助等多项制度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个造福辽宁省贫困群体的城乡社会救助网络正释放出“超级能量”,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然而,总体上看,目前辽宁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必须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救助关乎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关系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全面建立,但由于还处在初级阶段,尚不能有效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从健全社会救助的制度设计、体系结构、法律框架等方面,推进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包括广大困难群众的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20.
政府在对贫困群体进行社会救助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受助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而受助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的利益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三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和探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过程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以期为我国政府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