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行为均衡汇率理论,选取影响汇率的两个宏观经济指标对实际有效汇率进行协整和误差修正建模,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估计,并对198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失调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始终围绕均衡汇率波动,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高估和低估;在1993年第四季度到1998年第三季度以及2003年第一季度到最近,人民币均衡汇率是出于上升的趋势,而在其他样本期间处于下降趋势。2.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像西方国家所认为的那样被严重低估,而是围绕行为均衡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被中国央行所操纵。  相似文献   

2.
本文具体分析了离岸NDF交易对于境内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并对NDF汇率和境内即期和远期汇率之间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境内即期汇率与NDF汇率之间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且境内即期汇率占主导地位;1年期的NDF汇率与境内远期相互引导,而其他期限品种只存在境内远期汇率对NDF汇率的引导作用。最后提出了若干境内远期外汇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汇率制度改革日为基期,通过选取样本和构造权重,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新的测算,并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进行了比对;通过对结果数据和相关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等,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顺差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加大的原因之一;但仅凭借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我国贸易双顺差的局面,贸易结构的变化甚至会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一定的先导作用;实证分析还显示汇率弹性的增大会使我国外汇储备受汇率牵制的程度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北大核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春 《新金融》2009,(1):36-39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特点,指出了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重新选择汇率制度的必然性,并对我国汇率制度选择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资本项目开放是大势所趋,汇率目标区是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比较适合的汇率制度,也符合中国渐进式的发展改革道路;最后本文进一步从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的确定、汇率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汇率目标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5.
对资本开放程度及汇率收敛度进行分类的框架下,考察贸易保护对汇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分类的国家,同样提升关税,对名义汇率的影响不尽相同;在汇率收敛的国家,提升关税会伴随资本控制程度降低而会导致名义汇率升值;在汇率不收敛情况下,提升关税会伴随资本控制程度降低而导致名义汇率贬值;从升值角度向绝对收敛状态转移时,低资本控制度及汇率收敛使汇率收敛度越接近于绝对收敛,在关税上升情况下会加剧名义汇率升值。使用动态系统GMM模型对66个国家2000-2014年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有力支撑了理论分析的结果。同时,对非关税措施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般情况下贸易保护政策的确会造成汇率的升值,该结果在一般情况下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6.
姚晓纬 《金卡工程》2009,13(12):260-261
本文首先引用VaR模型的方法对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进行了衡量,并根据衡量的结果来控制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阶段对2005年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货币流动性及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看来,人民币汇率水平与流动性正相关,即人民币升值会增加流动性,但人民币汇率波动会使这一效果减弱;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流动性的作用变得更加明显;相比较作用于银行的流动性效果来看,人民币汇率宏观上对货币的流动性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前进 《新金融》2010,(10):10-15
本文主要研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首先探讨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和人民币有效汇率形成机制,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完善;其次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系;最后指出人民币市场化改革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人民币汇率逐步增加弹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汇率的影响因素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过去的研究通常更关注国内外基本面的因素,近年来人民币离岸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on-deliverable Forward-NDF)市场日趋活跃,研究离岸NDF汇率对我国汇率形成的影响就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2年至2014年人民币即期汇率与NDF汇率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即期汇率与NDF汇率的关系。检验结果发现:即期汇率引导1个月期NDF汇率,1个月期NDF汇率引导即期汇率;即期汇率不引导1年期NDF汇率,1年期NDF汇率引导即期汇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2007年9月~2014年10月汇率与利率相关数据,对抛补利率平价在人民币远期汇率形成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2012年后利率平价理论由过去的无效转为逐渐发挥作用,境内外利差与汇率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越发紧密;尽管如此,实际远期汇率与利率平价下的远期汇率仍存在一定偏差,这意味着资本管制政策仍然有效;最后,本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的政策制定做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政策制定者需要重视汇率波动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冲击效应。本文基于VAR模型对汇率与中国股市的联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整个样本区间来看,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影响较小,汇率冲击仅能解释上证综指波动的1.44%。但是,汇率对股市波动的影响近年来显著提升,2013~2015年区间,汇率冲击解释了上证综指波动的5.47%,是2005~2008年区间解释比例的近3倍;此外,汇率对不同行业股指波动的影响有差异,对能源行业和材料行业股指的解释能力最强。由此可见,汇率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影响在日益加强,应重视汇率因素在股市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汇率作为影响出口的关键变量,其变动将对出口产业产值及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汇率对就业的影响路径,从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就业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就业与实际有效汇率不论长期还是短期,均存在着协整关系;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会使我国就业减少,反之亦反;并且,实际有效汇率对贸易部门就业的影响程度高于非贸易部门.  相似文献   

13.
对2006年8月11日至2009年11月30日1月期、3月期、6月期和12月期的远期汇率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后发现:金融危机后,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与NDF汇率的总体波动性有所降低,人民币远期汇率弹性有所下降;境内人民币远期市场的定价能力提高主要体现在短期限品种NDF汇率对于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单向引导关系减弱,而二者的相互引导关系增强;长期限品种NDF汇率对于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引导关系不变。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一方面要防范国际资本和政治经济压力对中国汇率的冲击,同时也要择机有序退出临时性汇率安排,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采用2000~2011年年度数据,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世界生产总值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进行了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品出口与世界生产总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着长期和短期均衡关系;世界生产总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长期和短期影响都是正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是负的;世界生产总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长期和短期影响都大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其的影响且它们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长期影响都大于短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率监督、评估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率监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IMF汇率监督的改革和评估方法也呈现了一些新的动态。该文通过对IMF汇率监督改革、评估方法和分析展望的详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IMF的汇率研究以中期汇率水平失调的理论分析为主,目前对各国汇率政策实践的指导作用相对有限;(2)内外经济政策的失误均有可能导致汇率失调,汇率政策不应承担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全部责任;(3)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争议将长期存在,不能过分追求和强调汇率的水平,并不存在“普适”和“万能”的汇率模式,而汇率调整的过程和机制建设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13年6月13日至2016年12月26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在岸即期汇率日数据,分别运用协整检验、因果检验、Chow检验等方法,研究发现"8·11"汇改使汇率中间价和即期汇率数据产生了结构性突变;汇改前中间价和即期汇率不存在协整关系,汇改后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汇改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并不是在岸即期汇率的Granger原因,而汇改后它们互为Granger原因.综上所述,"8·11"汇改提升了汇率中间价对即期汇率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估计一篮子名义锚货币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汇率市场压力(EMP)变量对传统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从而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全面考察一国的汇率政策与汇率安排。本文基于人民币汇率的经验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增加,汇率本身以及利率也是调整我国汇率市场压力的重要方式;在人民币汇率所参考的一篮子名义锚货币中,欧元的地位显著提升,它对人民币汇率的动态走势具有明显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与相对灵活性显著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事实上采用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人民币保持了与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这与著名的"角点假设"一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汇率市场化的实质性进展,汇率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加强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已成为摆在各大经济主体面前的重大课题,而其核心和前提是实现对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有效度量。目前国际流行风险测量工具是VaR(Value at Risk)计量模型,该模型已发展成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组织进行风险度量的标准方法。本文首先描述了汇率风险度量的现状,对国内外汇率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接下来对人民币对数汇率收益率序列分别进行正态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综合验证了使用VaR模型度量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适用性。然后,用VaR参数法对人民币汇率风险进行了实证度量,通过准确性检验发现,GARCH-t模型是度量目前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最佳方法,从而进一步应证了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时变性和非正态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汇率沟通已成为货币当局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评估了汇率沟通在人民币汇率变动中的效力,并就其效力与实际干预的效力进行了比较。经验结果表明:汇率沟通时滞短,能使汇率朝着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化,且汇率沟通冲击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解释力较强;然而实际干预时滞较长,其效力明显弱于汇率沟通,对汇率变动的解释力弱。这两种政策工具的差别表明,汇率沟通在汇率市场是个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0.
韩伟赵欣 《金融研究》2008,(5):I0058-I0061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接近7.0元整数关口,达到7.0190,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3.6%,2008年一季度升值幅度接近3%;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由0.3%扩大到0.5%。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及波动幅度的扩大,增加了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汇率避险工具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解汇率避险工具的发展情况,帮助企业正确认识和应对汇率风险,莱芜市中心支局对部分银行和企业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