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表现出明显的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偏好。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2006—2012年间实施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投资者情绪、利益输送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选择方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越低迷,公开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小,定向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大,上市公司更偏好定向增发融资;反之,则上市公司更偏好公开增发融资。因此,在中国股票市场"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长得多,即投资者在大多数时间段处于情绪低迷状态的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转向定向增发融资是基于大股东实现利益输送的理性选择。研究结论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有效发挥中国股票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8年,我国开始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之后增发逐渐超过配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但当时的增发却仅限于公开增发。2005年10月,新修订的《证券法》首次明确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同年年末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战略投资者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公告了公开增发预案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干预行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在公告了公开增发预案的公司中,增发后3年,成功增发公司的经营业绩总体上显著高于未成功增发的公司,但股票的市场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证监会增发条件更严格的阶段,成功增发公司的经营业绩、股票市场表现均显著高于未成功增发公司。这表明,证监会对公司增发新股的干预,特别是实施更严格的增发条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筛选优质上市公司、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保护投资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8年,我国开始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之后增发逐渐超过配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但当时的增发却仅限于公开增发。2005年10月,新修订的《证券法》首次明确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同年年末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战略投资者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5.
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经历了由配股向公开增发新股,再到流行定向增发新股的演变过程,本文着重探讨定向增发对公司的影响,定向增发新股融资引入了机构投资者,可以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且,相对于配股、公开增发新股而言,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的手续更简单,门槛更低,因此,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我国证券市场全流通预期下,以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收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做出公开增发融资规模决策后的一系列市场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公开增发融资规模的扩大会提高市场对控制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预期值,从而降低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场定价,公开增发融资规模具有控制权收益的信号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7.
定向增发解禁效应不但能冲击金融市场稳定性,还会加剧经理人避险行为,并最终抑制定向增发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水平、提高定增企业选择短期研发项目的比例,这一影响将严重阻碍企业创新高度。深度挖掘定向增发解禁效应对企业研发项目策略选择演化的影响机制,已成为预测定向增发市场研发潜能、激活定向增发市场活力以及完善定向增发规则的重要问题。考虑到定向增发企业策略选择满足生物“趋利避害”的行为规律,本文构建基于Moran过程的定向增发企业研发策略演化博弈模型,系统研究了投资者情绪、系统风险、同业竞争及政府补贴等内外部因素对定向增发企业研发策略选择的影响,并通过引入攻击-防御竞争模型刻画了基于投入水平的研发项目同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了研发项目的收益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首先,当投资者对短期研发项目和长期研发项目策略的收益估计均低于预期时,定向增发解禁效应最为显著,定向增发企业此时也更偏好短期研发项目;当投资者对两策略的收益估计均高于预期时,定向增发解禁效应的影响水平最弱,此时定向增发企业具有选择长期研发项目的基础。其次,在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的弱选择条件下,短期研发项目策略和长期研发项目策略的演化固定概率相近,投...  相似文献   

8.
自2006年5月8日证监会颁布并实施《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来,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增发新股已成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与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及规范的私募发行制度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仍比较落后,有关定向增发的政策还处于不断完善中,证监会为此曾先后出台的管理办法有《上市  相似文献   

9.
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股票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的短期公告效应和较长期的增发实施后一年内的市场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在定向增发的公告效应比公开增发更加积极且显著。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实施公开增发还是定向增发,都能带来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且统计显著;但定向增发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会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明显超过公开增发。这种对象选择的市场效应差异背后是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参与各方行为逻辑的变化。对金融监管的启示在于,通过市场建设保证利益兼容要比纯粹限制对象范围更能降低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6~2011年股权增发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设计股权增发路径时主要是在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之间进行选择,定向增发中投资者的差异并没有构成新的增发路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强,上市公司选择定向增发的可能性越大,而监督效应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信息不对称情景下,公开增发公司会聘请资本实力更强的承销商来见证公司价值,而资本实力较弱的承销商出于包销风险的考虑,也会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增发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1995年,我国学者提出定向增发的概念,用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随着市场的发展,定向增发的应用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这一并购工具。本文通过应用定向增发的案例来简要说明其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以后,通过证券市场以配股、增发或可转换债券发行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行为。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已经很少在证券市场上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他们认为,上市公司在公布股权再融资(如配股和增发)方案时市场往往表现出负面效应,即上市公  相似文献   

13.
自2006年5月8日证监会颁布并实施《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来,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增发新股已成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与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及规范的私募发行制度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仍比较落后,有关定向增发的政策还处于不断完善中,证监会为此曾先后出台的管理办法有《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长期业绩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公司定向增发后的长期回报率业绩和长期经营业绩后发现,经市场调整、行业调整和规模调整的定向增发公司长期经营业绩和长期回报率均呈现下滑态势;长期回报率下滑并不是市场对定向增发公告时市场过度反应的修正,而是投资者对成长机会不确定的投资项目过分乐观,定向增发后公司并没有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投资者对公司预期盈利能力失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定向增发折价、股价效应和业绩效应等对定向增发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监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层控制理论、股东控制权理论和机会窗口理论。西方多数国家的定向增发股票均为折价发行,而且折价幅度通常高于公开增发和配股,而定向发行股票的短期公告效应通常为正。长期业绩表现则不甚理想,具体的表现和幅度依不同的投资者类别、不同的增发规模等而存在不同。本文认为,我国对定向增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短期股价效应及增发折价上,将来还应采用较大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真实动因、新政策对定向增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定向增发行为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前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1998年~2008年间增发过新股的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考察对象,对其基于增发动机的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不论是从全部样本来看,还是从区分公开增发与非公开增发的部分样本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在增发新股的前三年及增发当年均存在显著异于零的向下盈余管理(调低利润)。这是一种更隐蔽的侵蚀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值得引起广大投资者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定向增发折价、股价效应和业绩效应等对定向增发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监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层控制理论、股东控制权理论和机会窗口理论。西方多数国家的定向增发股票均为折价发行,而且折价幅度通常高于公开增发和配股,而定向发行股票的短期公告效应通常为正,长期业绩表现则不甚理想,具体的表现和幅度依不同的投资者类别、不同的增发规模等而存在不同。本文认为,我国对定向增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短期股价效应及增发折价上,将来还应采用较大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真实动因、新政策对定向增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定向增发行为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中存在的问题 定向增发是指非公开发行,即向特定投资者(机构)发行新股,不会增加对二级市场资金需求,更不会改变二级市场存量资金格局。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入该机构的特定能力,如管理、渠道等等,对象可以是老股东,也可以是新的投资者。上市公司对定向增发情有独钟,因为与普通增发相比,定向增发具有审核程序简单、发行成本低、信息披露要求低、发行人资格要求低的“一简三低”特征,极有可能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利于上市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定向增发并不局限于单纯融资,还与整体上市、资产注入等市场热捧的题材相连。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向增发门槛再创新低,同时凭借其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日渐成为上市企业引入外部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受此影响,诸多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相应经济后果研究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本文简述了定向增发的主要类型和相关理论综述,以居然之家为案例,探究其实施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包括资金、战略和同业竞争三方面,剖析其可能对企业财务和股东结构产生的经济后果,并为其他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公告日及正式实施前后的短期股价效应,研究了其增发后12个月的长期股价表现。研究发现:定向增发在公告日前有显著的市场预期反映,投资者普遍看好定向增发这种融资方式并认为此事件为利好事件,定向增发实施后一个月内也产生了正的市场效应,但定向增发中长期却呈下滑趋势,说明定向增发在长期并没有创造财富价值且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