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知识经济与“两型社会”的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下,阐述了世界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新模式.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提出了知识经济推动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模型基础及条件,并基于世界大城市圈的发展经验,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试点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为建立一个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的社会提供一个示范。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正好吻合了“两型”社会的宗旨,应当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产业集群具有地缘接近、产业要素共享、产业链互补、产业内知识创新速度快等特点.产业集群利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节约企业成本;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利于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集群产业升级等.因此,产业集群发展对于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和构建"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其自身赢得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契机,同时也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意图在全面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构建"两型社会"的要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武汉城市圈暨"两型社会"相关政策,分析出湖北通信运营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预测武汉城市圈通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探索湖北通信运营商应对武汉城市圈暨"两型社会"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便捷的交通在改变人们出行习惯的同时,也对沿线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城际铁路通过高速、大运量的运输,有利于劳动力和资本在站点地区集聚,加速这些区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于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地区城镇的现状和问题,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目的,提出了借助于城际铁路发展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新城的思路,并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地区的城镇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做好城际铁路沿线的城镇规划;二是通过低票价和优质服务吸引客流。  相似文献   

6.
陈默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54-55
武汉城市圈的提出为成宁的发展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有利于促进成宁产业升级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基础产业的薄弱与政策的不配套和节约理念的缺乏,使得成宁“两型社会”的建设也面临的诸多挑战。文章基于“两型社会”的建设研究为成宁未来的发展提供具体措施与方案,以及在武汉城市圈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物流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绿色物流创新。文中在阐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绿色物流基本内涵和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农业绿色物流优劣势,最后提出了发展武汉城市圈农业绿色物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涛  胡渊 《企业活力》2011,(10):14-17
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巨大的向外转移的压力,找出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因素对于中部地区吸收加工贸易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证检验,可以找出影响武汉城市圈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因素,发展物流业、扩大外商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和打造特色产业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圈的兴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我国,随着城市与区域间关系的深刻变化、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圈也进入快速发展期。2003年“武汉城市圈”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11.
武汉ETC收费系统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的规定要求,具有法律依据.ETC收费系统具备了形式正义的要素.武汉ETC收费系统符合两型社会构建要求.武汉ETC将对武汉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会产生"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短短两年间,武汉城市圈在"两型"道路上迅速起步.  相似文献   

12.
分析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理论背景,提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都是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论基础上,具有很强的相容性.研究指出国内城市群更多强化区域统筹的理念,而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首位度、单中心结构、“灯下黑”等独特性,需要担负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双重统筹的职责.因此,建议武汉城市圈要以城乡统筹的理论和模式,在发展空间统筹、综合交通统筹、资源环境统筹、经济产业统筹等方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城市型社会背景下的城镇化:他国的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化率将突破50%,我国将加入城市型社会行列.本文通过对英国、美国、日本和巴西四个城市型国家城市化的考察,探究了城市型国家的共性特征.我国城镇化面临极其复杂的形势,应走质量型城市化道路,治理城市病,防止“被城市化”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会背景下我国人本城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显著加快,成效巨大,目前已步入城市社会的门槛但是,长期盛行的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不再适应城市社会的新环境,必须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人本城镇化的要旨,是城镇化为了人民,城镇化依靠人民,城镇化成果由全国人民共享 为此,必须实施五大策略:开拓完善社会主义道路,调节利益分配关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再城市化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曹伟 《企业技术开发》2012,(31):82-84,111
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湖南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文章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挖掘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绩效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并采用J2EE技术平台、基于B/S结构、遵循MVC设计思想,构建一个包括评价数据采集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综合评估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管理等六大功能模块的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实现对"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力求其评估结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宏观调控、预测与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城镇化过程中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如何保持“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健康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镇化差距,提高后发地区域镇化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针对“异地城镇化”的特点和问题,重点探索新时期“异地城...  相似文献   

17.
从有机建筑的内涵和设计特点出发,引申出和谐规划的思想,进而对人、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有机城市居住社区的全新概念,探讨了两型社会背景下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为例,通过分析城市化过程中造成土地资源压力日趋增大的原因,即土地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低,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就地城镇化在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解决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问题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思想认识、产业支撑、制度藩篱、权责不匹配等严重阻碍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点和核心,必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推进就地城镇化,必须将科学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将制度改革作为关键环节,将美丽乡村作为发展目标,将解放思想作为发展动力,将技能培训作为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创新具有典型的产业特征,产业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研究得出:产业创新行为是"两型社会"和产业技术自身发展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产业技术发展的内驱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外推共同作用的结果。"两型社会"建设理念的产业创新决定了产业创新的方向和强度,从而也就决定了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