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Moore指数,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指数进行测算,并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红利”因产业结构变迁而减弱,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仍存在;实现产城联动,发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协同效应”,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因产城关系的阶段性不匹配而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2002年至2012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服务业为例分析了集聚经济的空间演变及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基于散点图研究发现长三角服务业集聚经济存在空间相关性;基于条件散点图研究发现集聚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地方化经济的区域差异较小,城市化经济的区域差异较大;基于静态面板回归分析发现地方化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则显著为负;基于动态面板回归分析发现地方化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影响依然为正,但有所减弱,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3.
彭璐 《科技与企业》2012,(24):393-394
江苏省作为全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未来的人口变动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而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主要结合了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江苏产业的特点,从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出发,探讨江苏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1987-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结合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考察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从累积效应来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经济增长对城市化也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并未形成。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变迁背景下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口红利变动和产业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测量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础上,运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口红利、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经济增长率较低时,总抚养比下降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增长率达到相对较高水平时,总抚养比上升直至人口红利消失并不会抑制经济增长。同时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自身,而且还与经济增长速度有一定关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来提高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基于1999-2009年我国25个城市面板数据,对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和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但城市化水平、物资资本投资及技术创新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经济增长,并且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城市化水平和物质资本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较高,而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并不明显。这一结论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国内外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进展,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6-2007年间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96-2007年间,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土地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长约15%;与全国范围内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不同,广东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VAR模型对1978-2011年间中国FDI、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是FDI的原因,研究还发现,经济增长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城市化水平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但在长期中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驱动因素和升级机制方面呈现出一些普遍规律,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人口流动和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力量。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新经济在城市的不断涌现,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中国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除普遍规律外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亟须该领域学者开展更扎实和深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而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长与产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各地区的城市化存在差异性;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不仅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城市化呈现出大城市优先增长的规律。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同时城市功能与市政管理也向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虑城镇化在其中的作用,选取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使用泰尔指数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测度,运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对城镇化在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城镇化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城镇化水平超过72.9%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此,提出了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建中  毕琳 《物流科技》2005,28(3):97-99
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不仅为发展经济学所证明,而且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所证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对我国来说,重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撑,根据产业结构的演进实施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综合的分析框架,探讨高铁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并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进行比较;使用列车数作为城市高铁建设与运营水平的指标具体考察两种连接方式的不同影响,结合随机森林方法和样本划分进行了机制验证。结果显示,高铁的城市经济效益主要是一种间接影响,作用路径的不同解释了高铁对不同规模城市影响程度的差异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高铁在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作用显著,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高铁的影响主要在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从连接方式看,外向型交通网络的发展能够从多个方面提升大城市的经济绩效,而与邻近城市联系的加强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显示出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以1995~2009年中国29个省际数据为对象,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考察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这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化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与人力资本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转化可以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有助于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叙述了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反过来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规律,并对时间和空间数列做了实证。以横向空间数列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城市化与产业发展水平不足,经济增长极能力不足;二是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效益偏低,经济增长极作用有限;三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效益不高,阻碍了本土的经济扩散,并且同时存在着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效益不高、难以发挥扩散效应的问题;四是距离和区位因素未成为发达地区向邻近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的优势。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进入城镇化时期,城市配送物流体系的建设是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需要的系统工程,通过建设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可以推进城市经济现代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解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市场资源配置,对打造经济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姚露 《价值工程》2010,29(5):246-248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选取2003-2007年甘肃省的各个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原始数据,分析甘肃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甘肃省14个地区的生产总值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还是存在着差距。各地区产业结构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主要是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第一、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少。研究结论为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建立健全甘肃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提供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has generally found that most Chinese cities were undersized in the 1990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has evolved since the country began to experience much faster urbanization and deep marketization after 2000. Based on panel data of 281 cities between 2000 and 2013, our spatial panel data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 impact of city size on urban productivity appears to have an inverted U shape, and its effect will grow when the cit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becomes more dominated by the service sector.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spatial interactions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mong Chinese cities. Furthermore, we compute the optimal size for each city and find that most Chinese cities are still undersized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argu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sufficient growth of medium sized cities in its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9.
珠海市西部地区刚被纳入珠海市经济特区的范围,其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距原珠海经济特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探讨了珠海市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问题、户籍制度和弱势人群就业问题、城中村和城市管理秩序问题、空间布局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