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颁布施行,对非金融机构银行卡收单业务的规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文章立足山西省某市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的现状,从特约商户准入管理、非金融支付机构风险管理两个方面阐述了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刷卡手续定价市场化、建立健全收单机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制度、充实监管力量强化人员培训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尚洪涛  马清 《经济论坛》2009,(13):108-111,131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净计提额对于资产净值的影响。通过对最近七年连续披露资产减值准备信息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以年份作为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得2007年资产减值净计提额对于资产净值的影响较小,并且分别2001年至2005年存在显著性差异,2006年2007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新准则的实施遏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且实现了政策的平稳过度。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准则规定的有效性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的现状,为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借助网络、手机等第三方平台发展支付业务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非金融机构对支付业务的介入,客观上带动了我国支付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之前从未遇到过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如何继续加强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监管也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非金融支付机构在入场准入运营过程以及市场退出中主要存在的监管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提出可能的改进建议,以便进一步推进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第三方支付是指那些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法人机构,通过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和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本文所称第三方支付,即指此种支付模式,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即指该独立的法人机构.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非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的电子商务及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电子支付应用渗透率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交易规模不断放大、影响范围日趋广泛、潜在价值逐步显现的态势.同时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支付机构参与其中,在央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后,其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更加明朗,与商业银行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6月21日发布央行令,制定并出台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办法>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规定,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6月21日发布央行令,制定并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办法》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规定,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支付机构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8.
刘红卫 《经济师》2009,(6):155-156
文章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出发,引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以及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可能会出现的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旨在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和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我国会计市场的规范化,并且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作出更合理的经济决策。  相似文献   

9.
结合管理后盈余分布法和T参数检验、Wilcox on非参数检验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得出结论。债务重组准则的重新修订虽然从表面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从实质上讲。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因此得到控制。而是在策略上进一步隐蔽化。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2013,(7)
杨子强:提高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认为,为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所赋予的"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等职责,2010年人民银行制定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初步构建起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监督管理框架.但《办法》作为部门规章,法律层级低、调整范围窄、规范力度有限,迫切需要尽快提升《办法》法律层次,制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2008—2013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分析师关注度及机构持股比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是否受到资本市场外部监督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分析师的关注度越高,管理层更倾向于下调预期来引导分析师预测,从而达到资本市场预期;机构持股比越高,受利益驱使,其持股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越会倾向于上调盈余管理,同时避免负面信息的提前披露。以上结果在控制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成立。  相似文献   

12.
王伶  林艳红 《经济师》2009,(12):145-146
盈余管理是大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存在是必然的,其内容、模式及空间大小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息息相关。文章以2006年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为出发点,分析了新准则的具体规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以及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空间和机会。  相似文献   

13.
韩家平  蒲小雷 《经济》2013,(6):94-95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根据Themis技术,分析2008年至2012年全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发布了《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从2008年以来,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FSI总指数呈现先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确利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进行了盈余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亏损,从而避免退市,规避证券市场监管。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不是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只是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变化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动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刘国花  雷蕾 《当代经济》2009,(23):128-129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为研究内容,从完善相关准则制度、调整股权结构,充分发挥企业权利机构职责、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等方面着手,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得以充分体现,以保证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由于目前会计准则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为了进一步限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应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制度法规。并针对各项具体准则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减少会计准则存在的漏洞。加强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使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7.
6月21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正式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全文.办法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该<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以及对盈余管理有意识的抑制;同时,在某些方面客观上扩大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国有与民营经济是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大主要力量,长期以来,有关国有和民营经济在诸如资产优良性、经营效率方面的差异,现有的研究文献不多,用实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就更少。本文通过取得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初略结论:民营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后财务会计信息含量要好于执行旧准则下的情况,说明新准则能够有效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而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含量在新准则下则有所降低,分析认为这个结果给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一定警示作用:不是新准则实施对国有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含量有降低的作用,而是国有上市公司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优化。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的弱式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股市的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20.
大小非减持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及监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A股市场2002年以前上市的共1 106家非金融行业类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和大小非减持过程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征.证据表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上市公司在大小非减持之前的4个财政年度,与没有进行大小非减持的上市公司相比,都存在差异显著的正向盈余管理.针对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行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