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风电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风能储备丰富,现阶段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已成一定规模,发展前景乐观。但是,甘肃风电产业发展存在诸如设备制造水平落后、无完整的风电产业链、税收政策不合理、上网电价偏低等问题。应通过增强风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政府相关配套政策、加强风电发展的规划指导等措施,促进甘肃风电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西五地市1990年~201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形成面板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理论依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河西走廊人才贡献率及其变化,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河西走廊人才资本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西五地市1990年~201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形成面板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理论依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河西走廊人才贡献率及其变化,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河西走廊人才资本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借助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效率特征及区域发展的差异。研究表明,我国服务业区域之间的效率差距明显,而且服务业TFP增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但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的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服务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各区域在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工业化程度、收入与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人力资本要素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是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指出了影响本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劣势条件及外部机遇和威胁因素,并相应提出了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挥优势条件、规避劣势因素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甘肃河西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 ,在全省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分工定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方面 ,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河西地区以全省 18 7%的人口和 17 4 %的耕地 ,提供着全省 70 %的商品粮、 35 %的商品油、99 6 %的棉花、 2 5 %的肉类和 4 5 %的瓜果蔬菜 ;以淀汾加工、酿造、制种、草产品为主的产业开发初具规模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调基地、全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东西部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区的聚集地。与此同时 ,河西地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 ,大力发展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工业体系 ,成为西北重要的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 ,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制约河西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为此 ,提出河西地区后继保障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经济学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认识,是造成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发展政策失误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已经形成的国际技术经济关系,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三种模式,即单纯引进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并认为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模式的演化升级,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具有丰富新能源,势必会带动新能源工业的发展,然而新能源工业的发展是以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自身的新能源为重要依托的。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习近平"丝绸之路"新经济带设想的提出,河西走廊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对河西走廊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做了比较全面的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河西走廊新能源工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秦胡”,见于传世史籍和汉代简牍。文章以考古材料为主,结合河西简牍和民族史材料,对秦的西戎政策,部分西戎部族向河西的迁徙,先秦时期六盘山区域与河西走廊民族通道的畅通,汉代河西“秦胡”民族共同体形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秦对西戎的政策在开发西部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秦在对“秦胡”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转变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主线,而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围绕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积累、市场化程度、经济基础条件等因素对技术进步路径演变影响较强,技术进步路径存在一定依赖性,但不显著;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与技术引进相比,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程度最大、显著性水平最高;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影响,尤其是核心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更加显著。为此,应不断优化技术进步路径,提高技术知识的累积效应,加快技术进步转型,凸显技术创新功能,发挥自主创新作用,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1.
河西非工业市(县)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河西及整个甘肃经济的发展,消化剩余劳动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坚持科教兴农,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实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乃是其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FDI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省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我国1999~2004年各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DI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确实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分组后研究发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由于FDI对区域制度和管理创新的示范和模仿效应难以观测,因此,模型事实上还是低估了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甘肃陇东和陇东南地区作为新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龙头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对加快甘肃省城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陇东南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运用计量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适合甘肃陇东南地区发展应选择城乡关联发展、走廊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以及是否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区域创新环境。只有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通过运用2009年全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泊松分布技术模型,分析代表区域创新环境的重要指标——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甘肃陇东和陇东南地区作为新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龙头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对加快甘肃省城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陇东南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运用计量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适合甘肃陇东南地区发展应选择城乡关联发展、走廊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优化甘肃省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导致甘肃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制度、产业等原因,并相应提出了加快甘肃城市化进程以增强城市化的区域效应,促进甘肃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反映技术进步和资本规模、装备水平的产业,文章对广西和广东工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分布结构、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产业产出效率结构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到若干启示。论文试图通过比较研究来反映我国东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实现环境效益和创新能力的双提升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选用2003—2019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选用空间误差模型系统分析环境规制对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表明:考察时序期间内,环境规制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环境规制强度尚未到达拐点;空间负向溢出效应是误差项导致的,考察地区创新能力的误差冲击会溢出到邻近地区并对该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短期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科技支出比重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强度和金融发展水平对创新能力影响为正但不显著。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认为从优化协同创新顶层设计,适度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健全创新资源共享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四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实现环境效益和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相似文献   

19.
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环境治理与产业升级的机理关系对京津冀资源环境现状、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京津冀产业升级需要由自我循环模式向区域一体化模式转变,北京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脑向研发和销售两极发展,天津作为区域的神经系统加强研转产的产业接合,河北作为区域发展的躯干加强与其他区域和下游产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浅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对具有综合知识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地方高校应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