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和发展,将极大带动中部崛起和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汽车产业是皖江城市带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源于汽车产业链自身强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则源于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基础良好、前景可观.广域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拓展,它解决了过度集聚的经济负外部性问题,却并不因为空间范围的扩大而削弱产业集群所能体现的竞争力.皖江城市带沿着广域集群的方向发展,必能做强做大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2.
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承接转移的企业可能会对皖江城市带带来环境污染、产业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可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对东部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并使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目前具有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环境、具有丰富的自主创新的资源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可从规划创新、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和自主创新环境的建设三方面入手,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皖江城市带的基本状况,阐述了“马芜铜”东向发展的战略优势,“皖江发展战略”及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皖江城市带与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推动安徽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承接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测度2004~2012年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水平,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韩倩 《经济月刊》2011,(4):86-86
去年初,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皖江城市带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安庆市迎来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示范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产业定位,安庆市积极抓住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告诉《经济》记者。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空间整合路径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江开发战略实施近20年来,皖江地区从政府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皖江城市带是皖江区域的核心轴线,在融入长三角的大潮中发展较快,但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在拉大,融入时间将会增加。皖江城市带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但区域核心不突出,内聚力不强。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的突破口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皖江城市带整体功能,强化一体化措施,加强城市带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研究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下,皖江城市带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从政府政策、城市发展顺序、科技研发等角度对皖江城市带物联网发展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思路就是与长三角地区通过产业转移等互动发展。运用EF指数分析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地区的要素禀赋状况,发现皖江城市带在劳动、资本、农产品、教育、研发和旅游等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长三角地区在研发、通讯、旅游等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并针对不同的要素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素耦合方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的优势产业在出口贸易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与其他省市相比,支柱出口产业在规模、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却呈现出低水平态势。在中部加速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之下,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为皖江乃至安徽的出口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对皖江城市带的典型出口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皖江城市带出口产业结构存在外贸规模较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及整合产业结构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去年初,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皖江城市带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安庆市迎来了经济转型发t展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示范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产业定位,安庆市积极抓住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告诉<经济>记者.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雪萍 《经济论坛》2010,(6):111-113
本文首先对2003~2007年皖江城市带九市的产业转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2007年的9市的截面数据对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找出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构建皖江城市带是实现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皖江城市带发展总体分析及打造皖江城市产业密集带的对策措施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顺应当前产业转移的发展要求,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配套产业体系优势不足、产业承接园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面临诸多问题.为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充分发掘比较优势,打造产业特色,构筑产业集群化;加快承接园区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软环境.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迄今为止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外资的大量进入是必然趋势。文章利用2006-200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FGL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FDI确实带来了产出的增长,但是对技术溢出的效应不显著。本土的自主研发投入无论是对产出效应还是对技术溢出效应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尽管人力资本制约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但是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皖江城市带FDI并没有通过本土的研发资本投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经过四年多的建设,皖江示范区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围绕四年来皖江示范区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以各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为对象、建立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采用SPSS因子分子法,选取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8个一级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皖江城市带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的差异。这将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头和辐射作用。而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则要以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为前提,因此,文章通过对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计量分析。结论是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合肥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最为强劲,其次为芜湖和马鞍山市,下一层次有铜陵和安庆,最后为滁州、宣城、池州和六安。由此,就如何提高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芜湖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得出产业内部的"劣势"比"优势"更为突出,外部"威胁"比"机遇"更突出。从扩大产业生产规模、建立集群化创新网络、建立汽车电子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建立产业孵化器中心、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的WT对策、WO对策、ST对策和SO对策,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合理规划皖江城市带产业布局是促进跨区域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动静态双维度测度指标综合分析发现,江浙沪针对皖江地区具有较强空间转移驱动能力的高技术制造业。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分解法,通过分析产业及地区空间结构差异性得出面向皖江各城市的优选发展对象,进而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江浙沪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优化选择,为皖江各城市后期制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及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的批准,皖江城市带范围内的九市一县一区都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本文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如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空间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