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文一 《金卡工程》2010,14(4):26-27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公民的个人资料以及与个人有关的其他信息逐渐地延伸到网络空间中,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新型的公民权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日益增多,在信息时代怎样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是时代赋予当代刑法新的任务和课题。本文从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犯罪相关问题以及我国刑法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角度,立足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相对滞后这一现状,展开论述,并结合修正案(七)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趋势,提出了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傅巧蕾 《金卡工程》2009,13(5):133-134
刚刚宣判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暴露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立法不足、执法不力、观念淡薄的现状,隐私权保护缺失根源于宪法层面,从隐私权的性质及发展历史来看隐私权入宪是现实可行的,针对网络隐私权的特性又应当进行特殊的几种保护。  相似文献   

3.
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征信立法中对如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的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致使征信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都无法可依,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涵义和内容出发,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剖析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立法缺陷和不足,探索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4.
冯博  孙洁 《海南金融》2013,(1):65-66,85
近年来,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被侵害的事件层出不穷,不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学者专家都越来越关注金融隐私权的保护问题。金融隐私权是隐私权在金融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加强金融隐私权的保护是规范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法律改革的主要方面。我国应充分借鉴英美国家在保护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方面的先进立法经验,从明确金融隐私权的概念、完善金融隐私权立法、构建金融隐私权司法救济机制等方面实现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及其迅捷性,为信息交流和经济往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也对传统的公民隐私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目前公民网络隐私权主要存在个人隐私信息的非法泄露、传播及删改和利用等方面的侵权表现,对此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保障体制,立法滞后,行业自律规范过于形式化,缺乏监督.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立法,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对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教育,是加强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祁发俊 《金卡工程》2010,14(5):148-148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还很不完善,急需一部详细的立法。本文将就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以及国外对我们的启示做一个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7.
冯荣芝 《金卡工程》2009,13(12):188-188
隐私权从无到有,无疑昭示了人类私人生活渐入困境。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国外很多国家都有直接具体的规定,而我国目前则采取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然而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冲击和立法规范的不完善,个人隐私权保护制度的缺失已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借鉴先进法域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进而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路双英 《金卡工程》2009,13(3):90-9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了2.2亿,人们的生活场所已经从现实扩大到网络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和虚拟性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个人隐私的保护带来了挑战,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日益增多。因此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如何通过立法来保护网络个人隐私权,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了。本文探讨了个人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以及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主要侵权形式,比较了美国、欧盟的个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实践,并对我国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融隐私权是基于保护个人金融信息而产生的隐私权。强化对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国际立法趋势之一。但目前我国法律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金融信息等常常遭到泄露,隐私权容易受到侵害。本文通过对美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的立法进行比较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出完善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作为一项关于自然人私生活安宁的基本人权,是公民保持其人格尊严和从事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法律上确立隐私权的保护制度是当代人权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分析了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对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评价,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完善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体系建构。对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民事研究起步晚,对人格权研究较为薄弱,其人格权中的隐私权历来与阴私相混淆,同时又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影响,其保护的程度和保护的方法没有受到立法者的重视,在我国私法领域中的成文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仅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予以规定,以名誉权的名义来保护隐私权。因而我国隐私权保护立法不足是很显然的。  相似文献   

12.
王玮 《中国证券期货》2013,(6X):296-296
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保护此项权利已经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以及合理借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立法、司法、等法律角度对如何完善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时代发展,互联网技术呈现出卓越成就,形成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然而隐私权这种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一项民事权利的保护问题也成为焦点问题,凸显出其保护价值和意义,网络安全也正使人类隐私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从网络隐私权基本理论、立法现状以及个人之见闻剖析一下网络隐私权的主要问题所在以及其民法上保护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李昕桐 《中国外资》2013,(12):36-36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金融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其原因是银行客户的金融信息越来越不安全,客户个人信息被披露的事件屡屡发生。银行加强对客户金融隐私权的保护是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来看,银行对客户隐私的保护工作还没落实到位,其主要原因归宗于我国银行立法还不够完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娜 《金卡工程》2010,14(1):137-138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个人隐私的经济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导致现代社会对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信息的需求与个人需要保护隐私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现行消费者隐私权益的法律保护带来严重冲击。文章在对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概念及我国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措施,以期能对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贺丽君 《金卡工程》2009,13(7):137-137
发端于网络的"人肉搜索",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展开的搜索手段。而人肉搜索的滥用往往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因此加强"人肉搜索"行为的法律规制刻不容缓。本文论述了隐私权的概念、来源及隐私权的侵权形式,并对我国关于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作了分析,从立法和网络监管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健宇  周晨洋 《征信》2021,39(11):51-60
敏感个人信息的使用与授权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法律层面上的敏感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及隐私权的混同、立法体系存在疏漏、行政立法缺失等问题,导致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实践、司法实践存在若干困难.为了解决上述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与保护问题,结合域外的立法例,归纳其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并在运用问题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敏感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健全敏感个人信息使用的除外事项、界定敏感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区别、加强各行政机关之间的联动与协作、敏感个人信息立法应有前瞻性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璐 《金卡工程》2010,14(5):52-53
由于立法依据的缺失,导致我国司法实践中网络用户的网络隐私权遭受侵犯时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于法无门,本文拟就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作简单的研究,以求在借鉴发达国家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的基础上,为构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缺乏力度,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只是间接保护,而不是直接保护,往往让受害人处于尴尬的境地,故用法律手段直接保护公民隐私权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我国隐私权保护的完善为立足点,以民法学角度讨论为重点来剖析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并提出了一些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意识提高以及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其中,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保护的矛盾冲突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相关法律纠纷日益增多。由于我国法律对隐性采访及隐私权保护都未有明确规定,存在"模糊地带",新闻媒体和记者往往要为自身不当采集新闻的侵权行为付出沉痛代价,这使得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受到质疑,也使媒体自身形象与公信力受损。既要保护新闻采访自由,让隐性采访充分发挥其优势;又要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害,实现二者的价值和利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