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简要回顾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有关观点,在认同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城乡分割、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三种类型的前提下,对城乡分割、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影响农民工就业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认为户籍制度和地理分隔是城乡分割的根源、工资差别是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的充要条件,分别从农民工供给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需求两个侧面解释了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构建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应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一元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和健全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由于现有就业保障制度的缺失,农民工进城后就业过程中遭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就业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工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如何完善现有制度安排,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这一新成长起来的群体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农民工劳动市场供大于求和工资低廉已是不争的事实,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探讨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目前,农民工劳动市场供大于求和工资低廉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农民工低工资的成因,探讨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其启示,提出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涌向城市,谋求其他途径增加家庭收入.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民工就业层次较低,工资水平几乎处于城市中的最低位.国家订立最低工资标准,以保护低工资收入人群.我们简析最低工资标准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时所起到的政策效果,希望能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利益,真正改善就业,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近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农民工就业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这就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繁荣、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目前由于种种制度障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均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分为首属劳动力市场和次属劳动力市场,由于多种原因,农民工不可避免地成为次属、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主体,而且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对劳动力市场各个不同主体和交易环节进行分析,认为看似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却是各自在其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因此,在我国建立统一、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对农民工群体因势利导。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虽然存在种种不规范行为,但未来长期的一段时间依然是正规劳动力市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的运行效度与进城农民工就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发 《经济师》2008,(2):77-78
文章以社会资本为理论视角,在对社会资本运作基础的研究上,构建了社会资本运作场域的三维模型,探讨了社会资本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以及影响其功效的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运作状况以及影响进城农民工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农民工进城谋生的基本途径,而就业稳定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基本保障。利用辽宁省农民工调研数据,在构建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区域稳定性较之职业稳定性的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讨论发现,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普遍存在,且在不同特征群体中存在差异;职业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新一代、高收入和在小城市就业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区域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老一代、从事白领职业和高收入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政策、制度等外在影响因素的不断消除,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强,已成为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内在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制约因素。文章以山东省梁山县企业法人单位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业选择为例,采用多元选择Logit模型分析了县域农村劳动力素质、劳动报酬、劳动力所处镇域经济对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之间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报酬和镇域经济对劳动力就业行业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搜集整理广东省1990—2010年间的数据,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就业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数学模型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产业结构升级在长期将会对农村就业产生拉动效应,而短期则会对农村就业产生负效应。由此对短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戴前宏 《经济师》2011,(3):9-9,11
农民市民化对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势所必然,势在必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越快、规模越大、农民市民化的数量越多,城市化的水平也就越高,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推动作用也就越显著。因此,把握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内在因素尤为重要,特别是了解农民的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对其市民化的影响,进而有利于研究对策的提出。  相似文献   

14.
宁泽逵  李红  宁攸凉 《技术经济》2011,30(11):68-72
利用对陕西省农户所做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重分类概率模型,就农民对不同就业方式的参与概率进行估计,重点分析了影子工资率及人力资本、就业成本、收入差距对农民迁移与就业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农村劳动市场的发育状况、农村社区环境的发展、农户家庭特征、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临近,人们在考虑入世给中国经济各方面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地是关注入世给中国经济各方面带来的挑战.表现在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主要是货币政策控制力、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外在约束等方面.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应对,以保证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廖楚晖 《当代财经》2004,(12):10-14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提出了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口将提高农村人均收入的假说,通过引入农村人均收入提高的相关变量,对最近二十多年来的数据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初步论证了这一假说,同时得出了若干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更是决定着这两个重大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认真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发掘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就业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对外劳务输出,规范劳动力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无疑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转移的就业议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把城市劳动力从低技术部门挤向高技术部门。通过在三方议价模型中引入技术水平,指出厂商、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在不断达到议价均衡的过程中实现了低技能到高技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来自11个城市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玲文  姚洋 《经济研究》2007,42(3):57-69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工业企业的就业规模大幅度下降,许多人认为,企业改制是其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11个城市386家企业从1995年到2001年的面板数据的研究,评估了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我们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和一般印象相反,改制显著地减缓了就业的下降趋势。我们还发现,改制对企业的就业增长有持续的和递增的积极作用。即使在控制了企业的绩效、就业条件、资产结构以及改制前就业历史之后,我们仍然得到相同的结论。另外,我们还使用了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差分内差分方法对我们的结果进行了验证,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市场均衡就业区间及其对社会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析微观调节成本入手,证明由于存在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费用,因而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市场就业均衡点的两侧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能可再对其作出调节。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均衡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失衡,市场机制对之无能力力,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亦无法对其发生作用。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对社会就业有站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它使社会就业对供求总量波动的反应呈现出一定“粘性”,使市场机制对社会就业的调节空间减小;使政府调控社会就业的重点二元化;使个体经济在缓解就业失衡压力,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占有了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